河南商水:“粉条村”里“探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2-27 10:5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2-27 10: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田地头支起“下粉锅”

 寒风凛凛,北风呼啸。12月26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程岗村一处紧邻乡道的高标准农田地头,一派繁忙、一片“薯”光、粉条飘香。只见用砖头和泥土垒砌的一个锅架,上边放了一口直径约1.3米的大铁锅。锅灶周围用板材、塑料布做了简易围挡,摆放着几个水缸、水池,一旁的看护房、办公室旁挂着“商水县青禾家庭农场”“程岗村芝姐纯红薯粉条加工基地”两块牌子。

 大锅底下红彤彤的火苗一个劲往上窜,大锅上方漏瓢内接连不断投进去的“粉面团”瞬间变成了一根根粉条落进滚烫的水锅里。身穿白大褂的工人们分工明确:搅拌粉面、装瓢捶打、分离捞粉、整理挂杆……忙而有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们在田间地头把50多亩红薯加工成3万多斤粉芡、粉面,计划再加工成3万斤粉条。这样不仅有现场感、真实感,主要还方便快捷、节约运输成本……”农场负责人赵怀芝介绍。

手艺人讲起“老故事”

村民程小中在村西北角支起的“下粉锅”处,10多名男女工人正紧张忙碌着,最引人瞩目的是还有四五个80岁左右的“老师傅”正在人工“和面揣面”。伴随着热腾腾的哈气,一把把粉条从滚水锅中捞出、上杆码好、送进冷库。   

“村里几个下粉条技术较好的,被聘请加工制作粉条、粉丝,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啦!”“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咱村穷,家家户户下粉条就为了过年改善一下生活或换点零花钱,出名比较早。”“再一个来说,咱村地势高,种植的大都是春茬白瓤红薯,出芡高、质量好、纯手工,粉条耐煮劲道……”几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争先恐后讲起了该村粉条传承发展的“老故事”。

小粉条炖出“大烩菜”

 徜徉在程岗村庄内外,田间地头、道路两旁到处是晾晒的粉条架。一挂挂粉条在暖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新鲜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

“咱程岗村的红薯粉条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味美可口、纯正地道;可凉拌可炖炒,可做大烩菜,不断不糊不腻;通过申请非遗、注册商标、精美包装、产品供不应求。”加工大户程小中说,他家年加工粉条7万斤,帮助附近群众代加工3万多斤。

 据了解,在程岗村10多名党员干部带领下,全村每年种植优质红薯400多亩。全村从事粉条加工的有60多户,每亩可加工成品粉条600斤左右,预计每年全村粉条产量30万斤左右,产值480多万元。产品不仅销往周口本地市场,还深受商丘、长葛、南阳等地客户青睐,甚至还端上了甘肃、西安、太原等外地人的餐桌。

“下一步,我们要结合五星支部‘产业兴旺星’创建,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做大做强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规模发展、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完整的红薯粉条产业链,带动全村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程岗村党支部书记程文喜展望程岗村粉条产业前景时信心十足。(图片/马治卫、赵永昌)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