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司近三年财务及涉税数据导入数据库后,数据库会分析其存在多结转成本致使增值税税负、销售毛利率下降的嫌疑,从而形成预警,并对违规公司纳入重点监测对象。”山东省武城县财政局党组成员、非税收入运行中心主任薛培广说。
今年以来,山东省武城县以大数据应用为手段,探索创新以“数”治税模式,不断提升数字化财会监督水平,推进企业税费应减尽减、应收尽收。
“我们围绕开源实施了收入征管信息化改革,让‘数据先行’,搭建了信息平台,做好数据收集文章。”薛培广介绍,在完善运转中枢的基础上,不断规范数据管理及开发应用系统。为规范数据管理,在数据采集上,将40余个部门单位涉税费信息细化为260余项,按照“单位编号+单位数据顺序号”依次编码,逐项规范数据采集格式。在数据报送上,借助电子政务行政服务域部署数据传输工具,打通各核算单位之间非涉密数据信息传输通道,确保安全传输。在数据分析上,设计采集分析流程图,明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研究政策、分析数据、推送疑点、反馈跟踪6大环节。在数据使用上,制定《数据需求表》,由信息需求部门填写审批后,按程序和需求推送。
此外,为着力场景应用,做好数据分析文章。武城县多渠道收集数据资源,全方位搭建分析模型,探索税费分析监管“双路径”。“直接路径是指针对非税、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计算方式简单、直观的部分税种,创建“大数据+部分税费分析”模式。”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殷庆利介绍,经过采集整理企业相关数据,传输至数据库平台进行整合分析,输入分析指令自动计算疑点数据。比如,针对企业残保金缴纳,按照企业残保金计算公式和缴纳政策,向有关部门获取企业信息,汇总导入数据库软件生成数据表,通过输入指令语句自动计算该企业残保金缴纳情况,最后将分析、计算过程形成数据模型,让大数据分析从“专业手动调焦”转变为“大众式自动聚焦”。
“间接路径是指针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计算方式复杂、涉及政策较多的主要税种,创建“大数据+财务报表分析”模式。”殷庆利说,主要通过录入企业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对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报表结合用水用电等数据变化以及企业实缴税费、经济运行等情况,按月、季、年进行差异分析,就收入、成本、利润等涉及的相关指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重点指标进行监测和预警。
据悉,今年1—9月份,武城县地方税收收入增长35.77%。运用以“数”治税手段发现税费疑点30余项,涉及税费6000余万元。“下一步,武城县将在加快推进财源税源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数字赋能,探索“数据治税+财会监督”新路径,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分析手段,提高监督效率和准确性,促进财源建设和财会监督数字化转型。”武城县常务副县长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