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江市英林镇西埔村的“埔顶寮会议”会址是闽南地区常见的红砖古厝,1947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这里召开为期3个月的干部扩大会议,对推动泉州地区革命斗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从一栋申请改造的村民危房到“晋江市党员教育基地”和“晋江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西埔村通过召开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以用村集体土地与村民置换“埔顶寮会议”会址的方式,实现了维护村民利益和保护红色革命遗址双赢。如今,修缮一新的“埔顶寮会议”会址作为西埔村一张“沿海革命文化”名片,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热门“打卡点”。
基于这次实践,西埔村又把协商民主议事会应用于村里其他事务,遵循党委引领、支部主导、群众主体的思路,积极探索开展“1133”协商议事工作法,即坚持一个领导核心、一套协商民主议事制度;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注重三个坚持(坚持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力、坚持激发群众的有效参与热情、坚持协商氛围的培育养成),通过不断完善协商民主的对话、交流、协商机制,逐步走上“商量—共识—建设—改变—发展—信心”的良性治理轨道,形成支部引领、群众参与、乡贤共治、民主协商、道德评判、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西埔村也在2021年成为泉州市唯一一个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的试点单位,并成功召开11次协商民主议事会,协商事项17项,参与人数300余人,推动西埔村汽车充电桩、篮球集训基地、西埔村卫生健康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围绕乡村振兴,大力推行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乡村公园2座、微景观8处、“党建+”邻里中心宣传景观带1条、绿化1800多㎡等,制定《西埔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西埔村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西埔村关于移风易俗的进一步规定》、爱路护路公约及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约定。群众看到了乡村实实在在“物”的变化、主动参与到乡村集体“事”的决定中来,同时被纳入乡村典型“人”的塑造中来,在乡村治理上建立起了由“物”到“事”再到“人”的工作模式,实践基层协商民主治理机制成效明显。
近年来,泉州市民政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对村级议事协商范围、参与对象、议事协商规则进行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推动各村(社区)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阳光议事厅、社区听证会、民事协商会等村级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同时,探索推行“微协商微议事”机制,推动协商议事向网格、小区、楼栋等延伸覆盖,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协商民主实践。先后创建112个省、市级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10个市级“微协商微议事”示范点,实现全市村级民主议事厅覆盖率100%。下一步,泉州市将继续坚持党建统领,完善协商主体结构,健全议事协商制度和保障机制,提高村级民主协商效能,进一步激活新时代基层治理活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