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长者食堂长效运营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1-24 14: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们提供花卷、油饼、煎包、糖包、蒸包等面食,同时还承接家宴、生日宴等。”刘茅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茂海说,该村长者食堂创新政府引导、村委服务、儿女担责、老人收益模式,60岁以上老年人的儿女为老人每月充值100元可赠50元,食堂饭菜以低于市场价格20%的标准对外销售,实行市场化运作。在提高老人幸福感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增加一份收入,长者食堂有了造血功能,进而实现可持续健康运营。

老人们在淄博高新区刘茅村长者食堂就餐

“我们成立淄博刘家茅托餐饮有限公司,开了刘家茅托水饺体验店,去年水饺店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今年,我们组织群众以户为单位入股水饺店,已有279户村民入股,明年即可享分红。”刘茂海说。

在淄博高新区的北龙村,村办馒头坊里,蒸腾的热气混合着麦香扑面而来,这里生产的馒头供应着周边50多个长者食堂。“我们主要生产馒头、花卷和面条,目前面食一天产量约600公斤。”北龙村党支部委员李炳文说。

依托各级扶持资金约100万元,北龙村实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去年8月,该村成立山东龙花面业有限公司和山东龙花粮油有限公司,在保障长者食堂供货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每逢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我们给村民每人发1.8升花生油,60岁以上的村民还能多领5斤馒头。”李炳文说:“我们计划进一步做好食品加工项目,打造面食和油品品牌,扩大销路。”

“今年,我们已投入各级衔接资金1.3亿元,聚力建设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15个,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长者食堂等民生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淄博市乡村振兴局项目管理组组长解莹告诉记者。

近年来,淄博市聚焦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全市已建成长者食堂733处、助餐服务点276处,80%以上分布在农村区域,午餐月均服务老年人30万人次以上。下一步,淄博市将继续为民办实事,聚焦品质民生建设,探索乡村长者食堂长效运营路径,发放多样化的村民福利,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