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与宁夏两地帮扶单位和帮扶成员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展开了一场名为“组团式”帮扶的教育人才合作。这一举措旨在推进乡村振兴并为职业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一破题之举中,红寺堡区将“组团式”帮扶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他们建立了区委书记定期调度干部人才的工作机制,并成立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议事协调小组,定期研究并解决帮扶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任命各帮扶成员担任职校的重要职务,帮扶队长任命为红寺堡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和副校长,其他帮扶成员则担任管理中层或工作室主持人。在确保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同时,还投资3500万元扩建职中教学楼、宿舍楼,解决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同时,调剂并补齐教师编制,满足学校优化教师队伍的需求。
为了确保“组团式”帮扶的顺利进行,红寺堡区突出资源共享的原则,致力于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攻坚。他们结合职业技术学校的薄弱环节,创新了“4+1+N”的帮扶模式。在中组部选派的4名成员基础上,帮扶单位增派了1名副校长和若干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帮扶,以形成全方位的帮扶力量,推动帮扶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搭建了东西部的“大教研”平台,集结了超过380名教学名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构建了闽宁教研共同体。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和帮扶名师工作室,以推动教育体系的综合发展。
在实施“组团式”帮扶的过程中,红寺堡区全方位保障了帮扶人才的需求。提供了19套“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确保帮扶人才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定期深入调研,并组织谈心谈话,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建立了微信服务群,供帮扶团队随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帮扶专家的“直通车”制度。对帮扶专家及相关部门也定期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问题。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红寺堡区成功构建了职业教育的“抱团式”发展模式。这一成功的实践不仅为红寺堡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图片由红寺堡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