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与任务”专家座谈会在海口召开

东北高校要主动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四是东北高校要成为地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龙头。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与任务”专家座谈会在海口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
2023-10-30 17: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30日电 在“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期间,29日下午,由东北大学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与任务”的专题论坛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主持了本单元的讨论。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东北高等教育振兴需要有新思路,一是加大对东北高校支持力度,必须坚持补偿性、保障性、激励性和引导性政策的平衡;二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做强优势学科,优化学科布局;三是东北高校要主动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四是东北高校要成为地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龙头。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要对东北振兴有一个客观、平和的心态,用开放的市场经济视角,从全国来看东北的发展;积极挖掘东北的市场的热点,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平台的作用,发展基于东北优势的特定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和活力应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指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存在着统筹产业布局、开放布局、构建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需求,破题东北经济一体化,关键在于形成安全稳定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东北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推进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保多方位一体化。新时期东北全面振兴,要抓住未来3—5年的战略窗口期,以边境口岸为重要平台打造国内市场东北延伸带;推动东北建设面向东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东北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深化与日韩的重点产业合作。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在于产业结构转变,要充分利用东北大学的先进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结合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携手远东俄罗斯发展东北农业产业、新技术种植业等,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让老百姓富起来;紧抓地缘政治变动新契机,集四省之力推动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中日韩、蒙古、俄罗斯之间的枢纽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打造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东北振兴要推进东北振兴所需的市场化进程。东北地区要定位为中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完善东北大十字骨架通道,重点拓展沿边口岸;研究建设绥芬河直达海参崴“同轨铁路”;建议吉林向国家申请并国际磋商:打通图们江“出海口”;让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种要素,向东北流动,成为要素流动“枢纽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要注重培育本地服务商;继续巩固对日对韩的开放仍是东北地区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型开放中的作用,引领东北地区高水平开放。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强调,充分发挥东北现有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由国家统一规划,在东北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城市带,依托东北城市群和城市带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指出,东北地区的三省相互之间贸易和东北三省与其他地区贸易的比重也在下降,产业对外输出能力趋于下降,导致东北经济活力不足。提升东北参与构建双循环大格局的能力对于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建议,东北要以经贸-人文双线并行开展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交往,着重在文化、教育、人员交流等非商业交往活动,特别建议开展围绕双方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交流,为长期的经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辽宁社科院院长李万军认为辽宁作为东北沿海沿边沿江的省份,要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和我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重要窗口;以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打造东北亚产业合作示范区、东北亚能源合作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科教人才集散中心等。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丁晓燕认为东北全面开放是新时代的新要求,要以更高站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更实举措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以更大格局拓展开放空间;以更高质效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以更大力度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以更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笪志刚建议,做好中俄战略合作的承载,落实中俄两个联合声明中的中俄东北—远东互利合作,开辟面向东北亚的陆海空大通道,夯实境内外有效衔接的多元产业链;用活RCEP的制度创新机制,推动东南亚自贸机制向东北亚复制落地,摸索中俄制度型合作新空间,并在扩大服务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开拓地方合作的新模式,扩大地方省份“五通”合作的同时,增加生态等绿色低碳领域合作,还要扩大地方友城合作。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