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星关老党员胡加珠64年修渠护渠风雨无阻初心不改

贵州七星关老党员胡加珠64年修渠护渠风雨无阻初心不改

来源: 人民网
2023-08-17 21: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把锄头,一弯镰刀,一双橡胶鞋,来回巡渠3个小时,79岁的老党员胡加珠在绝壁天渠上留下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和岁月的坚守。

“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缺吃来又少穿。”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人民哼唱的歌谣。

千百年来,生机镇人民被高山、峡谷围困,眼望山下赤水河涓涓流淌而无水吃,缺水不仅导致群众生活困苦,也阻隔了人民走向广阔天地的脚步。

为开渠引水,1958年,生机镇人民用“悬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锤打”“自制土炸药炸山”等最原始的方法,在高山峡谷间先后修建了总长130多公里的十条引水大沟,硬生生蹚开了发展之路。

那时的修渠人,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便是年仅15岁的胡加珠。

胡加珠是生机镇镇江村人,1958年至1966年参与镇江大沟修建,是修渠队中的会计,也参与了修建、后勤物资筹备等工作。1984年,胡加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生机镇镇江村村长,生机乡乡长,七星关区亮岩镇镇长、书记等职务,2004年退休。

“我们组建了40多人的‘黄继光连’和12人的‘刘胡兰排’青年突击队,期间5位队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刻骨铭心的岁月,胡加珠说得云淡风轻。

为了劈山开渠,修渠队手持钢钎錾子,挂在一面面几百米高的绝壁上,一锤一钉敲石碎岩;没有防护工具,裸露十个指头,满是水泡也要继续作业;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挤在洞里,以天为盖地为床,伴着呼啸的山风入眠;没有火药,用老房子的土墙熬哨、上山砍柴烧炭,自制黑火药,炸山开路……

1966年,镇江大渠修建完成,但因修渠使用的是石灰和黄泥,蓄水能力差,水流沿着石缝渗进山里,流进耕地已所剩无几,无法完成灌溉的使命。1984年,胡加珠担任镇江村村长,向县水电局申请了170吨水泥,加固修缮了镇江大渠,至此潺潺的流水顺渠而下,4000亩旱地变成了良田。

渠水潺潺,润物无声。镇江大渠修建完成,与生机镇高流、长岩、镇江、黄洞、落涧岩等大渠串珠成链,灌溉了生机镇1.37万余亩农田,润泽当地1.81万余人。

依靠便捷的水利,镇江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种下了稻谷、桃子、李子、柑子,村民餐桌上的主食从“包谷饭”变成了梦寐以求的“白米饭”,镇江村也逐渐从年年都吃“救济粮”的穷山村变为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村民彻底告别了缺水缺粮的苦日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的赤水河畔,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绿油油的辣椒苗,金灿灿的瓜果,一字排开的农家新房,一栋栋高标准建设的蔬菜大棚,展示着镇江村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乡村振兴的热潮在田间地头涌动。

绝壁通渠带来灌溉条件巨大改善,让镇江村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不再遥远。去年胡加珠编了这段顺口溜,在院坝里和村民唱了起来:“如果你二三月间来镇江,漫山遍野果花香;四月间来镇江,农民打田插秧忙;八九月间来镇江,家家稻谷堆满仓;十冬腊月来镇江,满山遍野柑橘黄。”

“过去修渠不易,条件也艰苦,但守好、用好这条渠就能造福子孙。”胡加珠说,绝壁天渠是生机镇人民的“生命之渠”,保护好这条天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虽然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也没有年轻时方便了,但只要大家需要,他就要发挥好自己老党员作用,守护好这条大渠。

如今,胡加珠每月都会扛着锄头和镰刀,到渠上清淤扫障,查看沟边是否有裂隙,维护大渠畅通。下雨天,和大家一起搬石头,将水引入河里,避免大雨冲垮天渠。

一个来回3小时,从总角年华到年近耄耋之年,风雨无阻,初心不改。

年轻时,他用战天斗地的精神修建天渠,退休18年,依然发挥余热,为群众巡渠。身为党员的胡加珠用自己的人生续写着英雄生机的精神。2021年6月,他荣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我和他们一样用传统手段守渠护渠,让天渠更好地哺育一方百姓。”受胡加珠影响,如今村民曹官楼接过了接力棒,也成为了一名巡渠人,他说:“劈山开渠是几代人的梦想,而守护天渠,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