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小蟋蟀成致富“大产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8-15 17:0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8-15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二哥!头天夜里逮着好蛐蛐了不?”8月份,正值蟋蟀交易旺季,在宁阳县乡饮乡,蟋蟀爱好者孔令栋如同往年一样,头戴矿灯,嘴衔牛筋草,身挎一只包,早早地就到了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

“蛐蛐不孬,就是有点小,我还想用你那个‘神器’孵点虫卵哩!”乡饮乡常屯村的撬子手李德帅说。

早上5点,宁阳县乡饮乡黑风口的蟋蟀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张张小方桌摆放的井然有序,一只雄蟋蟀震动翅膀发出的虫鸣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撬子手”跃跃欲试。

孔令栋就是其中一员,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蟋蟀产业链,不仅当起了蟋蟀“经纪人”,还给蟋蟀建起了“豪华别墅”——蟋蟀孵化箱并申请专利,打破季节限制,一年四季为蟋蟀孵化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蟋蟀和蟋蟀用具销售收入一年可达到50多万元。

除此之外,孔令栋还流转了村里十几亩地发展“土地领养”,来自上海、河南、江西等地的蟋蟀客商从孔令栋这里“领养”一方专属土地,委托孔令栋孵化、野化幼虫并进行日常管理,客户可通过监控对自己的领养地进行实时监测。等到成虫后,客户通过自行捕捉或委托捕捉的方式“认领”自己的“蟋蟀大军”,这样一来形成了“领养—孵化—销售”绿色循环产业链。

近年来,宁阳县蟋蟀交易市场不断规范,形成了以黑风口为中心的客流量大、成交量高的蟋蟀交易圈。其中,黑风口还是全国最大的早市,蟋蟀交易旺季客流量可达10万余人,成交额四五百万,成为辖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围绕蟋蟀资源,衍生出的蟋蟀经纪人、训练师等新型职业,成为带动村民就业的“新引擎”,每年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万余元。同时,蟋蟀交易催生的旅游、餐饮等产业群也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各地那么多收蟋蟀的客商过来,要在我们这里住40多天,接待蟋蟀客商2万余人,能收入10余万元。”黑风口宾馆老板颜龙说。

下一步,宁阳县将不断整合各类市场资源,聚力打造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蟋蟀市场,以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蟋蟀产业规模效应的释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