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会昌古称九州镇,公元982年建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为赣粤闽“三省通衢”。全县人口53万,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这里是“两代伟人奠基、革命元勋荟萃”的红色故地,是毛泽东盛赞“风景这边独好”的风景秀地,是探明矿藏30余种,锡、盐、萤石三矿储量位列赣南第一的资源富地,是客家人聚居、民间风情浓郁的客家属地。老区不老,风景独好。如今的会昌正以产业动能强劲、发展活力迸发、生态文明示范的昂扬劲头,锚定打造全国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湾区海西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新时代风景独好山水人文旅游城“三地一城”战略目标,书写新时代“风景独好”新篇章,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米粉之乡”“中国桔柚之乡”“中国宜居宜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我们特开设《你所不知道的会昌》专栏。本专栏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与中共会昌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有关内容已由会昌县史志办、县文广新旅局等单位审核。
今天请看第一篇:一代伟人毛泽东与千古名篇《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十余次来会昌从事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他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
1934年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况愈下。时属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粤赣军区所在地的会昌,正处于中央苏区的南方战线。面对粤桂敌人的步步逼进,驻守南线的主力红军第二十二师及地方武装,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军事指挥下,实行“分兵把口”,与数倍于我的敌军进行阵地战、堡垒战。虽然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终因敌众我寡,4月21日,闽粤赣边咽喉重镇——筠门岭镇被国民党陈济棠部攻占,红22师被迫退至周田、中村、站塘一带,中央苏区南线门户口洞开,国民党粤军跃欲北进,整个南线形势异常严峻。
在这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主动请求来到粤赣省驻地会昌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毛泽东一到文武坝,他就与粤赣省的党政军负责人交谈,全面了解情况。6月初,毛泽东不顾安危深入站塘李官山战地前线了解情况,指示红22师放弃“分兵把口、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打法,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地方赤卫队、游击队配合红军在敌侧后进行游击战争,再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继而消灭其更多的有生力量。红22师遵照毛泽东的正确指示,主动出击,避实就虚,击退了国民党粤军的多次进攻,粉碎了其向北推进的企图,并积极向其宣传红军北上抗日主张,与国民党粤军形成了对峙、相对和平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红都瑞金后方的稳定和安全。
期间,毛泽东在会昌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倡发展生产,注重经贸工作。由于毛泽东对粤赣省工作的正确指导,使南线形势大为好转,整个战线局势稳定,游击战争捷报频传,群众的革命热情重新高涨,红军指战员士气高昂,与中央苏区北线、西线、东线不断恶化的军事形势相比,南线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局面。
面对“风景这边独好”的南线形势,毛泽东甚感高兴。1934年7月23日清晨天未亮,他带领粤赣省部分干部和警卫战士,从文武坝出发,乘船渡过绵江,经石角、黄坊,健步登上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毛泽东站在山顶,纵览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宛如玉带的江河,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到文武坝后,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这首寓意于事、寓意于景、含蓄而自然的革命乐观主义经典词章——《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战略家,毛泽东在词中高瞻远瞩指出:中央红军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战略突破口在南线。
《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下的最后一首词,也是唯一一首以县名命名的词,这首词记录了长征前夕那段艰苦的革命斗争,反映了一代伟人坚定的革命自信、开阔的革命胸襟和独特的战略眼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先后六次手书该词,显示了对该词的特殊钟爱。该词于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首次公开发表,发表之后,在全国人民当中广为流传。
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