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以“展望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建设的青春力量”为主题的Z世代公共外交交流会在苏州成功召开。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总编辑曾庆锴,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刘碧伟,外交部前部长助理、前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赵进军出席交流会并致辞。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薛晓芃,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王一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鹏等作主旨演讲。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副总编辑张海港主持会议。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总编辑曾庆锴致辞
曾庆锴指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本届论坛以“展望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建设的青春力量”为主题,具有特别意义。他强调,青年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青年公共外交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伟大工程。21世纪报社愿为中外青年搭建交流合作大平台,鼓励Z世代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合作共赢的态度拥抱世界,将青春融入各自国家的建设之中,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中外青年民心相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刘碧伟致辞
刘碧伟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互信是国家之间发展关系、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作为公共外交的生力军,Z世代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希望广大青年不断增强使命感与责任心,努力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以青春之我书写精彩华章。
外交部前部长助理、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赵进军致辞
赵进军相信,作为公共外交的主力军,Z世代在促进中外交流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他指出,公众外交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更好地说明国情,阐释政策,促进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的优势还在于通过民间交流大大增进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大幅提升国家形象,甚至影响更多国家采取更加友好的外交政策。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薛晓芃作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薛晓芃介绍了全球南方的概念、兴起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她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体系变革期的不确定因素日益突出,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开放与合作才是应对封闭与对抗的最佳途径。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王一林作主旨发言
王一林指出,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在积极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突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作主旨发言
金冰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和威胁。培养优秀外交人才,必须要树立内在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作为外国文化最直接的接受者,在吸收外来文化上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坚定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其必须具备的素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鹏作主旨发言
杨鹏分享了非政府组织(NGO)助力公共外交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非政府组织从业者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与青年文化关系密切,在青年群体里具有特殊影响力。中国青年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非政府组织平台,积极提供内容及资源供给,促进中国与全球交流合作。
国际关系学院刘晨(左一)主持中外Z世代对话,洪昕颖(左二)、陆一戈(左三)、格蕾(右二)、周瑜(右一)参加。
在中外Z世代对话环节,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刘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陆一戈,与来自中国香港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洪昕颖、来自苏丹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周瑜(Mohamed Salaheldin)、来自卢旺达的清华大学学生格蕾(Gretta SIMBI)等中外Z世代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热烈交流。中外青年分享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个人及身边故事,对过去10年“一带一路”建设为自己家乡、地区、国家和全球带来的变化及发展感到惊叹,期待并相信未来10年“一带一路”建设将为Z世代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广阔舞台。
“‘一带一路’展现了中华文化‘天下一家’的理念,”周瑜说。“青春力量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最强大力量。未来十年,希望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作为留学生,周瑜希望高校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叉培养,加强职业发展指导,推动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
格蕾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的投资和支持加速推动了卢旺达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卢旺达人开始学习中文,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卢旺达青年能来到中国学习、交流,学习中国的技术,了解中国的文化,促进两国友好合作与交流。
Z世代公共外交交流会由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主办,北京二十一世纪英语培训中心承办。交流会邀请前外交官、专家学者以及中外Z世代青年参加,通过嘉宾致辞、专题发言、青年对话等方式,探索青少年公共外交工作新模式,助力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中外友好事业的建设者,全球治理的贡献者,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记者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