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前副总理:“一带一路”下的“软联通”将为“新冷战”阴霾吹去一股清风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3-07-04 18: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家和人口参与其中,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和建设,提高了中东欧地区硬基础设施的质量,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关系与各方合作。如今,“一带一路”倡议需进行调整,加强“软联通”,在文化和科研领域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软联通”也将为“硬联通”带来正反馈,推动参与国更高质量的合作与发展。

据估计,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GDP占全球一半以上。一些国家正在积极考虑加入“一带一路”,并且最终很有可能正式加入,但仍有极少数国家选择退出“一带一路”,其中就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东欧国家。然而,这三国只占全球产出的不到1%,贡献微不足道,因此它们的退出影响不大。

而对于其他14个中东欧参与国(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希腊、匈牙利、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来说,“一带一路”项目取得的成果总体令人满意,但仍有提升空间。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事件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影响,否则该倡议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尽管存在一些障碍和不利的国际政治氛围,加之美国煽动的“恐华症”推高了“新冷战”风险,但由于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扩大和深化,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社会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是“一带一路”实施第一个十年取得的成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2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从521亿美元增长至1336亿美元,增幅超2.5倍。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从2012年的1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41亿美元。然而,资本流动却存在不对称性,2021年,中东欧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仅17.4亿美元。

10年来,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累计投资超200亿美元,不仅提高了经济有效运作所必要的“硬”基础设施质量,还实现了技术成果转移。比如,最近中资在匈牙利和波兰建设的大型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未来几年,要想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欧盟相关部门与负责管理“一带一路”中东欧部分的中国领导人需要更好地协调相关项目。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新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也访问了德法两国,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与各方合作。除了中东欧的14个国家,欧盟27个成员国也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促进和平竞争、公平合作,实现中国常说的“双赢”。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此背景下,如今正是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具体调整的时机,特别是调整对欧洲国家的政策。我们不仅不会放弃,反而会继续加强“硬联通”,即投资道路、桥梁、隧道、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特别是绿色能源转型。但同时,“软联通”的时代也已经到来。

“软联通”时代,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文化和科研领域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应该在工程、医学、农业和发展经济学等非政治军事敏感领域,开展大学、研究机构和智库之间的相互合作,但这些合作应向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所有分支和学科开放。

当前“新冷战”的阴霾导致国际局势愈发紧张,“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软联通”或将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图片来源:新华社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近期发布了一份名为《谁是关键技术赛道的领跑者?》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对经济运行和发展最重要的44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发现中国在其中37项技术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位居第二;剩下的7项技术则刚好相反,美国处于领先,中国紧随其后,而其他国家均未能跻身前两名。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在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与中国研究机构和领先的高科技公司建立和加强合作,符合中东欧经济体的利益。

中东欧最大的国家波兰及地区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然而,懂中文的人却很少。因此,翻译和对外传播中国文献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电影和音乐也应更多地“出海”。旅游业曾受新冠疫情影响而一度中断,如今再度蓬勃发展,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多边文化交流能最有效地促进民心相通。它不仅本身就具有很高价值,而且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

值得强调的是,长期来看,人力资本的“软联通”投资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投资之间存在正反馈的协同作用,即一个增长,另一个也随之增长。因此,拓宽支持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新途径,将带来丰厚的效益。“一带一路”倡议在第二个十年将迎来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前景与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