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自信

文明自信是指文明创造主体对文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发展趋势的信心与信念,是推动文明传承创新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明确概括,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自信

来源: 中工网
2023-06-27 19: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明自信是指文明创造主体对文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发展趋势的信心与信念,是推动文明传承创新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明确概括,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自信。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概括彰显文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系统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上,中华文明形成了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等独特价值主张和文明理念。这些文明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生成新内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造性。每一种文明都蕴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的常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思想主张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里表达了对于中华文明创造性的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一部中国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通过交流交融,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了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将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表达了对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中华民族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交流,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自信,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至今依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无论是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平思想,还是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历史事件,都表明和平已嵌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表达了对于中华文明和平性的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的确立彰显文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博物馆时指出,“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实际上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确立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彰显了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推进“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是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团结带领人民造就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来看,中华文明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寻求智慧,不仅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坚持守正创新,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彰显文明自信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文明自信的彰显,从文明维度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既有利于促进文化自信的生成,也有利于推动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推动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形成的,是文化自信的折射、表达和升华。彰显文明自信,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文化自信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把我国从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有利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明确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着力点,有利于准确生动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效果。

(崔俊申、陈金龙,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