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斗发射场上的“生命线”——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压供电保障团队

守护北斗发射场上的“生命线”——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压供电保障团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5-17 21: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17日电(记者 赵磊) 5月17日上午,乳白色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再次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斗系统第五十六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全部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100%,是名副其实的“北斗母港”。

凌晨时分,就在任务进入最后倒计时阶段,笔者跟随高压供电保障团队的一支应急分队前往发射场。车辆拐过一个山丘,塔架映入眼帘,几十盏泛光灯把塔架周围照得灿若白昼。这支平均25岁的团队,来自勤务保障系统供电站,保障高压供电万无一失是他们的任务目标。

对于航天发射来说,源源不断的电力像是一条“生命线”,串联起所有参加任务的单位和设备。

图为大修改造任务中高压供电岗位操作手正在作业。(胡增辉 摄)

西昌发射场地处川西高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天气复杂多变,流传着“十里不同天”的谚语。这里强对流极端天气频繁,雨季雷暴强降雨多,旱季强风阵风多,是高压供电线路安全的主要威胁。

“航天发射对电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从卫星、火箭进场开始,一直到点火发射后完成测控任务,这期间都是我们的任务期。”供电站站长彭世阳介绍说。

近几年高密度任务常态化,任务交叉重叠、并行开展,给高压供电保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发射任务前,有一段比较长的空档期,他们连续奋战20多天,完成一条10kV高压供电线路大修改造任务。彭世阳说:“进入任务后协调停电比大修还难,只有任务间歇期才有时间留给我们开展大修改造工作。”

这个团队是典型的小团队大贡献,几十个人维护管理的各类高压供电线路却长达150多公里,用户涵盖了中心所有单位。

巡线是他们保障供电线路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为了及时发现排除隐患,一次发射任务,他们至少要组织三次线路巡视。

供电技师王如刚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24年,巡线走过的路无法精确计算。有一次,王如刚和同事巡视最陡最险的段路时,由于雨后山路泥泞,王如刚脚下一滑,顺着山坡就往下滚。幸运的是滑行了十多米,一颗桑树桩把他挡下来,同事这才拉住了他。等王如刚缓过神来,才发现断崖近在咫尺。

“无人机用不习惯,还是人到现场去查才放心。”岗位操作手张景峰透露,为了提高巡线的效率,他们用上了无人机。

在张景峰眼中,电杆地基、拉线和线路通道等巡检项目,无人机视角判断不准确,特别是环境较复杂的山地或丛林里,短板就更加明显。他认为旱季树木枯死率比较高,会不会被大风吹断搭接或砸在导线上;雨季降水充沛草木生长飞快,会不会长到线路通道里……这些没有发生有可能发生的潜在隐患,只有到现场看到了才能做出判断。张景峰补充说:“遇到突发停电故障时,用无人机排查的优势就很突出,主打一个迅速快捷。”

岗位操作手通过无人机辅助巡视线路 (李志勇 摄)

如果说巡线是积极预防措施,那么应急抢修就是核心能力。无论是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接到故障通知电话,他们都会立马奔赴现场解决。

就在一次北斗发射任务的前一天晚上,发射场片区天气并无异常,而50多公里外的西昌片区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突然,一道惊雷击中高压供电线路,包括某气象雷达站在内的4个单位全部停电。

接到故障通报后,供电站迅速转入应急抢修状态。在飞驰的车上,他们多方打听确定了故障点,初步判断是雷击造成电流瞬间过载,击穿绝缘设备,从而导致单相接地引起跳闸。随后开始部署具体任务分工,第一步先去哪里断开跌落式保险和刀闸开关,第二步谁负责挂接地装置,第三步谁去上杆排除故障,这些操作环节都一一责任到人。

王勇是这次紧急抢修的主操作手,经验丰富。他回忆说:“当时雨还没有停,刚下车就看到一道闪电。西昌的雷电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见闪电没有声音传来,说明雷雨云已经走远了,可以登高作业。”等两端把线路断开,接地机全部挂好,王勇也准备好所有工具开始作业,没一会功夫就排除了故障。

不让问题过夜,是这支团队最鲜明的工作作风。在多年来守护“生命线”的战斗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应急体系。不同的故障原因怎么处理,上杆操作前需要做好哪些安全防范措施,分组协同作业时如何密切配合……这些既影响排故效率,又事关岗位操作手生命安全的事项,他们早已驾轻就熟,形成默契。

为了解决“一处故障,全线停电”的弊端,他们优化供电网络和模式,通过新增刀闸开关、新架转接导线的方式,将原本独立的线路互相连同,仅需1分钟就可以切换供电来源,形成一张灵活高效的电网,实现了分区分段供电。

除此之外,他们持续开展操作手岗前培训、在岗训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训练,落实“双想”制度,多措并举为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提供可靠的供电保障。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句源自中心的口号,是对供电岗位操作手们价值的生动表达。辉煌壮丽的背后,是无名、无声的尽职和奉献。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