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足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3-05-13 05: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于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各部门把主题教育同推动“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学思想、见行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各部门坚持学做结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农业农村部党组印发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对部系统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系统部署,要求结合“三农”工作实际和职责任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读书班等形式,分专题开展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努力将学习所思、所想、所得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思路办法、政策举措和制度机制。通过学思践悟,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加紧急需技术攻关,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财政部组织人员,赴山东、湖北、四川等地,围绕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一线调研,着力把财政政策举措的实施情况摸清摸实,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近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支持春耕生产,在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及时下达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促进保大穗、增粒重、提单产,助力夏粮稳产丰收,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紧扣目标任务,把开展主题教育与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结合起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投放显著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重点群体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水利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粮食安全、乡村产业等,继续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开展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涉水问题。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是时代课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各部门高效统筹资源,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自然资源部多措并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印发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加强指导村庄规划编制,统筹保障乡村发展空间,引领乡村建设。继续安排每个脱贫县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继续单列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计划,专项用于符合“一户一宅”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实行实报实销。

国家乡村振兴局坚持把主题教育同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前,已经印发了大兴调查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查研究的主题、内容和有关要求。

审计署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强有力的农业农村审计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邮政局要求全系统全行业切实巩固拓展快递进村成果,持续在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快递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农村快递业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各部门一体推进学思践悟,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牢记为农服务宗旨,着力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责任体系,为全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研究起草了促进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着力破解当前“土特产”发展中面临的主体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助农增收作用发挥不够等堵点卡点,更好促进农民“富口袋”。

国家国防科工局主动探索“先进技术+资源禀赋”帮扶新模式,积极开展对陕西省略阳和宁强两县的定点帮扶,组织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9家单位开展中药材育种,围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开展技术攻关,服务当地中药材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增投入、强能力、提质效,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国家能源局重点组织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边远地区、脱贫地区等农网薄弱地区供电质量保障水平,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各部门坚持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学思想、见行动,正铆足干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高云才、朱隽、顾仲阳、曲哲涵、冯华、王浩、吴秋余、欧阳洁、屈信明、齐志明、丁怡婷、韩鑫)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