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通许县邸阁乡:养殖产业“秸”尽所能促增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4-25 10:5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4-25 10: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这圈里有60多头牛,一天秸秆就得800斤左右,每年麦秸秆喂个五六十吨、黄贮的玉米秆还得七八十吨。” 4月23日一大早,开封市通许县邸阁乡牌路村肉牛养殖户张永来正在给饿得哞哞叫的牛犊喂饲料。看着个个膘肥体壮的肉牛,张永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据了解,不但养牛要用秸秆,养鸭也需要,因为每天都要往鸭棚撒秸秆隔离粪便,以保持圈养鸭棚的干燥。蛋鸭养殖户刘素萍说:“我养鸭四五年了,今年装有五千只鸭,一年的效益也就十来万,我们村儿鸭棚现在有百十个,在家门口现在就能把钱儿挣。”她还介绍,现在麦子成熟前就得和农户打招呼商量好,用麦秸秆换鸭粪,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环境。

据了解,鸭粪、牛粪经过囤积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是庄稼增收不可或缺的肥料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还能改良土壤,这种用秸秆换肥料,是牌路村大部分农户的选择,也是养殖户最喜欢的方式。目前,邸阁乡牌路村养蛋鸭约有20万羽,牛2000多头,每天消耗秸秆大约33000公斤左右。这种秸秆变饲料养畜成为有机肥,既减少了粮食消耗,增强庄稼的肥力,又加快了秸秆青(黄)贮、颗粒、微贮等技术产业化。

采访中,乡牌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涛手扶着正在抽穗扬花的小麦,自豪地介绍说:“你看我们村的这小麦长势,可以说比其他村亩产量都高。鸭粪、牛粪不但能解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还为耕地提供了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和有机质,既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又巩固提升了粮食产能。”

如何统筹做好秸秆高效利用,减轻秸秆禁烧压力,积极探索“能源化”“肥料化”综合利用新路子,让秸秆变废为宝?牌路村充分利用当地现有麦秸秆、玉米秆资源,通过养殖产业促进了秸秆转化增值,提升了秸秆在种养循环中的纽带作用,让秸秆“秸”尽所能,壮大了畜禽产业,使秸秆“离田”“还田”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秸秆变肥料还田,提升耕地质量;良田促秸秆增收,减少农户开支。张建涛看着一望无际的麦浪,若有所思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村养殖业已形成规模,有了良性循环,俺村5000千多亩耕地所产的两季秸秆已经不够用了。下一步,村里准备购置一套秸秆搂草打捆机,收集更多的秸秆,形成‘秸秆回收—饲料化利用—畜禽粪便还田’良性循环体系,建个秸秆综合利用基地,依靠科学方法再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使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推邸阁乡农业发展。”(图/徐卫彬、宋鹏)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