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18日电 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成为全球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基于敦煌学百年的研究成果,“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以及游戏科技的技术优势,“数字藏经洞”以全新的理念和体验,率先开创了“参与式博物馆”这一全新形态,开辟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呈现的全新模式,在传播好敦煌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全球数字化共享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中国日报数字员工元曦、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共同向全球受众推介了“数字藏经洞”。
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数字藏经洞”计划陆续推出英、日、韩等多语言版本。中国日报社作为该计划的战略合作伙伴,将携手敦煌研究院、腾讯共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在数字世界生动复现了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的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资产规模超过50G,画面精度达到4K影视级画质,给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同时,“数字藏经洞”借鉴游戏交互方式,打造了多个工笔画美术场景,能够让受众“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亲身“参与”到藏经洞从洞窟开凿、封藏万卷、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历程之中,在关键历史场景的“见证”和变幻中,直观地感受和了解敦煌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在当日举办的项目上线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表示,“数字藏经洞”在寓教于乐中将专业性极强的敦煌学知识多角度、多形式传递给公众,带领大众润物无声般品读文物价值、感悟古人智慧、传承传统文化,开创了文物展示体验新范式。希望借由“数字藏经洞”的发布,加强数字赋能、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更多文物资源上“线”入“云”,破“屏”出“圈”,不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更多优秀文化成果为人民共享。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数字藏经洞”是首次在虚拟世界毫米级高精度复现敦煌藏经洞,让海内外的藏经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现、重生,是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成立的“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的一项代表性合作成果。未来,希望能通过“文物+科技”的融合,创新性展示更多敦煌文化优秀成果,探索开创文物展示体验新范式,有力促进敦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面向国内外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李航表示,“数字藏经洞”整个开发历程,敦煌研究院和腾讯投入了非常顶级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用科技创新讲述藏经洞博大精深的文化故事。手机一秒,史上千年,在游戏科技打造的沉浸式互动中,让用户能够穿越回历史时空,置身其中,亲眼目睹藏经洞从晚唐到清末的面貌变迁。从高清复刻到虚拟展厅,再到动画互动,游戏科技与敦煌学积淀的互相碰撞和激发,让“数字藏经洞”成为一次可随时随地开启的、超时空沉浸式文博之旅。相信它将助力文博更进一步,迈入数字文保的全新阶段。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建于公元851年到公元862年之间,于1900年被重新发现,窟内藏有从4世纪到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等文物6万余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目前,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国数十家收藏机构。一直以来,敦煌研究院致力于联合社会力量,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藏经洞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与收录,为全球学界提供完整的敦煌遗书数据,同时通过数字化创新不断探索大众化普及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藏经洞”在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敦煌研究院古建筑专家孙毅华等专家的指导下,参阅了大量唐代敦煌地区寺院建筑制式和结构,首次还原了于五代宋初时期已经消失的“三界寺”,所有交互场景和环境也都做了尽可能严格的学术论证。
(注:图片已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