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共享农业产业先进经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1 10: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17日,2023年奶业前沿科技交流暨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京瓦中心”)举行。在媒体见面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京瓦中心发展建设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京瓦中心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见面会上对京瓦中心的运行机制及发展规划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京瓦中心的发起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首农、新希望和京东等世界一流科研院校及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是科研与产业的融合。

“京瓦中心定位于集‘战略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展示示范、国际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李胜利介绍,借鉴荷兰“金三角”合作模式,以强大产业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服务于产业,从而吸引大批行业企业和机构入驻平谷,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落地转化。

目前,京瓦中心已建成总部和奶业、果业、温室园艺三个分中心功能实验室,以及果业、温室园艺示范园;奶业示范园也将于今年5月份竣工投产。在京瓦科技示范园中,奶业示范园主要开展奶牛精准饲喂、碳减排、牧场管理数智化等技术研究和示范;温室园艺示范园创新温室设施结构类型和栽培技术体系;果业示范园通过引进、培育先进水果品种,选育国内外高价值品种,开展跨国育种技术合作。

据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裁乔绿介绍,首农奶牛育种基地与京瓦科技示范园两处基地共育有2000余头种牛,其建设目标并非单一从事牛奶生产,而是要成为奶业的“科技孵化器”。基地将发展“从牧草到餐桌”的全链条技术研发,在牛群繁育、奶牛健康、智能化装备等方面成为奶牛饲养技术研发高地,不仅孵化更多先进技术,也将培育更多人才。

瓦赫宁根大学驻中国办公室主任丁生林对“金三角”合作模式进行了解析,并对京瓦中心的发展表达了肯定。他指出,“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是京瓦中心的发起单位之一,‘金三角’的创新机制建设正是基于荷兰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的“金三角”创新机制,将打通科学到产业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希望京瓦中心在未来能够成为金三角合作模式的一个样板,为北京乃至全国解决产业、行业问题发挥作用”。

作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引擎,京瓦中心肩负向全国输送农业科技成果、引领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任。坐落于平谷的农业中关村产业联盟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京瓦中心等科研机构,大北农、沃德股份、正大畜牧投资等农业科技企业以及启迪控股、农科创投、国科农研等服务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央部委、北京市高度重视农业中关村建设。农业中关村建设将围绕现代种业、数字农业、食品营养等“高精尖”领域、“卡脖子”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吸引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落地。

据农业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朱亚静介绍,园区在今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将正式开展创新工作,开展无人农场、智慧果园、数字温室等无人作业系统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在未来的果园里,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将成为“主力军”。

“科研人员要了解产业的需求,要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研究,才能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李胜利感慨道,企业出卷、专家答题,农业中关村的平台,能将科研与产业、企业需求相结合,把优势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据了解,北京市将持续推进京瓦中心项目建设,聚焦关键领域,优化落实方案,力图将京瓦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相关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