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故宫,遇见600年的昆曲

“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与昆曲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绚烂文化与不朽的人文精神,蕴含着人类文明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记者了解到,2014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宫廷戏曲研究所,致力于戏曲文献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出版传播工作。

600年的故宫,遇见600年的昆曲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3-16 10:04
来源: 光明日报
2023-03-16 10: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00年故宫,风华正茂。600年的昆曲,姹紫嫣红。近日,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剧目复排等多角度、多层次合作方式,“复活”宫廷演剧,再现艺术经典,以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与昆曲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绚烂文化与不朽的人文精神,蕴含着人类文明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系统地梳理和深入地挖掘,更需要利用与传承,让戏本回归戏台、让文物焕发新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

记者了解到,2014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宫廷戏曲研究所,致力于戏曲文献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出版传播工作。上海昆剧团是全国唯一复原全本55出《牡丹亭》“真国色”的院团,在同类院团中拥有数量最多的非遗传承人和国宝级艺术家。自2019年起,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数次深度互访,研讨两大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化及创新。根据双方计划,将推出从清宫戏藏本中精选的“月令承应戏”,经典名著之“三国”“水浒”“西游”系列,以及昆剧《金雀记》等。其中,“月令承应戏”又称节令承应戏。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等节令都上演相应的戏曲,在清宫演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海昆剧团将结合“传统·民俗”节庆品牌演出项目,对部分节令戏进行挖掘整理,于中秋、除夕、七夕等传统佳节陆续推出。

戏曲艺术等传统文化需要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以“出彩”“出圈”的优秀作品诠释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戏曲之韵、中华文化之美。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上海始终坚持传承弘扬“最鲜亮”的红色基因、“最海派”的城市文脉、“最江南”的文化肌理,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次文博和昆曲两大“国宝”的相遇,将推动京沪文化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生动图景,携手书写文化自信自强的崭新篇章。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上海昆剧团希望通过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建立起多元合作发展的模式,让故宫的戏曲文物“活起来”,使传统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让蕴含其中丰富的历史、艺术、时代等价值更加清晰立体地呈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记者 颜维琦)

(颜维琦)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