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闹新春!河南沁阳非遗展演“高抬火轿”引来八方宾客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2-03 16: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2月1日傍晚,河南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黑陶小镇里热闹非凡,来自焦作各县市的游客闻讯而来,只为一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火轿”的魅力,精彩的演出也为元宵佳节增添喜庆的节日氛围。

唢呐声声,锣鼓齐鸣。下午5点,来自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的高跷艺人们陆续到达黑陶小镇,开始了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固定轿顶,绑扎高跷,紧张排练。11岁的卫雨涵是今晚的演员之一,像她一样的小演员有20多名,他们大多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踩高跷,付出许多心血、汗水才赢得了今天的演出机会。“我现在五年级,练习高跷4年了,最开始上高跷一直踉踉跄跄,走一步就摔倒,浑身都摔烂过,但是我特别想像大人们一样为大家演出,这次终于被选上了,我现在的心情非常激动,希望今天晚上可以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以后也会继续努力训练和小伙伴们一起登上更大的舞台。”

万南村村民自古以来就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明代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人们在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象征着一年里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

2007年3月,“高抬火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南村独有的民间艺术,“高抬火轿”完美融合了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演出时,演员需要脚踩高度为一米五的高跷进行表演,难度大、惊险刺激。为了表演时声情并茂,要求演员拥有扎实的高跷功底,所以踩高跷的基本功尤为重要。“踩高跷其实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主要就是吃苦耐劳,加强训练,增强下肢力量,做到人跷合一,这样走起来才会非常自如、好看。”高抬火轿第三代传人卫平均介绍道。

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像卫平均一样的老一代传承人一直在努力着,“我从小开始踩高跷,从1982年到现在40多年了。现在我的儿子、孙子、儿媳妇都在我们的表演队伍里。为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的号召,我每年都到学校免费为孩子们培训花样高跷,为我们高抬火轿队伍培养人才。”

如今,万南村人人都会踩高跷,“高抬火轿”的演出队员有60多个,年龄从4岁到60多岁都有,“逢年过节,我们的高跷队伍都要拉出来演出,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又把我们的高抬火轿技艺传承下去。”山王庄镇万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庆功欣慰地说。

夜幕降临,在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中,演出开始了,

这位身披红花、踩着高跷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新郎官”,在他的身后,8名身穿古代迎亲服饰的男子同样踩着高跷,抬着装饰一新的花轿,在唢呐乐队、媒婆的引领下,欢天喜地迎娶新娘。“高抬火轿”关键在于“火”字。随着乐曲的节拍,一组组焰火在轿顶燃放,瞬间整个轿子就像夜幕中盛开的礼花,煞是好看。

“今天听说这里有非遗演出,我和朋友们就一起过来了,这个‘高抬火轿’真是太震撼了,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来自焦作市的摄影爱好者郝先生第一次看到“高抬火轿”演出,激动地拿出相机记录精彩的瞬间。

欢快的高跷秧歌扭起来,喜庆的火红花轿抬起来,这一场“传统婚礼”在为元宵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让“高抬火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记住。(图片由韩田田、杨帆、李治齐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