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资源实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30 17:3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30 17: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山东冠县持续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赓续“红色血脉”、擦亮“红色品牌”、塑造“文化之魂”,让红色资源实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鲁西北冠县是革命老区,一片红色热土,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冠县先后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影和足迹;宋任穷、杨勇、赵健民、徐运北、许梦侠等革命先辈在此工作和居住过;抗日战争时期,17万人口的县,先后有1.5万人参军,4万多人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武装斗争。

目前,全县共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40余处。其中,旧址遗址33处,烈士陵园1处,革命纪念场馆6处。

普查修缮规划整合 让红色资源“实起来”

为了保护好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冠县加强对革命遗迹、遗址的普查,持续修缮保护,科学规划整合,让红色资源“实起来”。

健全红色文化建设组织体系,组建“文旅康养”产业链,细化明确各部门单位具体职责;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党史研究中心、革命老区促进会等相关单位配合,构建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形成红色资源挖掘和保护的工作合力。将县内40余处革命遗址串联,编制冠县红色基因图谱;筹集5000余万元资金对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中共冠县第一支部旧址、赵健民旧居等8处党性教育教学点进行改造提升;建起聊城首个集党性教育、党史教学、四德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建文化广场。以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为中心,打造了“一核多点”的红色党性教育矩阵、国防教育基地,构建起10公里红色教育圈,成为冠县的红色培训教育生动课堂。

持续讲好革命故事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如何更好的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冠县通过深化红色巡回宣讲,编写党史教育读本、口袋书,编排红色小剧小戏,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方式,把红色资源变成红色书籍,把红色书籍变成红色故事,把红色故事变成红色视频,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采取“1+1+5+5”宣讲模式,完成“百场红色地方党史流动课堂”“百场红色戏曲巡演”“百场红色歌曲大合唱”等“五个百场”基层宣讲;以“红色冠县,青春少年”为主题,举办百场红色经典故事会、百次红色研学活动、百场红色家教家风报告会等“七个百”未成年人保护系列教育活动;依托“红马甲”、“梨乡巾帼美”宣讲服务队、“西北葫芦”宣讲团组建乡村文艺宣讲服务队,编排系列党史宣讲作品。编制《初心与使命》《冠县红色印记》《冠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党史教育读本、图书;策划推出大型红色舞台剧《金字匾》、红色沙画剧《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创作山东快书《密会老掌柜》《铁骨铮铮英雄汉》,蛤蟆嗡小戏《红月亮》《血井红霞》等红色剧目。

坚持守正创新实践 让红色资源“用起来”

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到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再到推出优秀文创作品……冠县用好家门口的精神宝库,让红色资源“用起来”。

聚焦“红色冠县、绿色发展”特质,以“红·绿”结合的方式,打造完整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条,促进资源融合、文化融合、业态融合,开发“‘初心印记’历史+红色文化”等5大主题、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把红色文化与郎庄面塑、剪纸、沙画等冠县传统非遗、特色文化融合,以红色资源为创意点开发蕴含本土革命历史记忆的面塑、剪纸等红色文创产品,再现革命历史场景、重温红色故事。把“红色地标”变成“红色课堂”作为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现场观摩教学点,探索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现场教学模式;开展“行走的党课”活动,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现场教学3万余人次。四是“红色引擎”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近年来,冠县主要经济指标“跑步”进入聊城市前列,在推进产业兴县、提升城市品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红色文化也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先后涌现出省级道德模范1人,市级道德模范35人,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1人荣登山东好人榜。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