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一座文化新地标亮相于维港之滨,备受瞩目。历时近七年落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7月开门迎客以来便掀起了一轮轮观展热潮。开馆首周访客近35000人次,迄今已录超过53万人次入场,开幕以来七个大展持续收获来自各界的高度评价,展现出祖国文化对香港民众的强大吸引力。
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合作伙伴,故宫博物院为开幕展览精选了900余件珍贵文物一次性赴港展出,实属首次。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北京接受环球网文化记者专访。他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祖国给香港市民的一份文化厚礼,“是中央对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定位的积极探索。”
回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及系列展览的筹备过程,王旭东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落成是京港两地各部门携手努力的成果,凝聚了两地团队多年的心血。为了能把故宫珍宝和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香港民众,用心呈现出能够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展览,两地专家早在2017年《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署之前就已着手构思策展。王旭东感言,“有幸能够参与它的建设、落成和最终呈现给社会的全过程,能够参与到以文化助力香港的未来发展,故宫博物院感到很自豪。”
而观众对开幕系列活动的热烈反响正是对两地合作成果的高度认可,亦令王旭东认识到香港公众对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寄予的厚望,“香港的老百姓们非常兴奋。大家都希望能拥有这样一个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从故宫院藏文物里能够看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包括艺术和工艺技术,“这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王旭东说,两地“故宫人”都希望能通过展览更多地加深香港民众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交融篇:“国之瑰宝”连古今, 香港与内地文化血脉更加相融
故宫首次一次性出借900余件文物
为支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故宫博物院首次一次性“出借”900余件院藏珍贵文物。在王旭东看来,“文物,就是文明的一种载体。需要让香港民众通过展览看到我们的祖先如何一路走来,今天我们又将怎样面向未来。”
谈及展览中文物的选择,王旭东介绍说,首先需要观众明确的是,作为古代的皇宫,曾经的紫禁城不仅是历代帝王起居的生活场所,亦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故宫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的特质。“不能脱离了故宫谈文物,同时在这样一个场所里,还有文化传承的创新。”王旭东强调,策展的核心是让观众认识“紫禁城”,带领观众感受昔日紫禁城场景里的人、收藏与生活,“也很有必要让香港民众了解曾经紫禁城里有24位皇帝管理国家的这段历史。”
在北京故宫,游客可以置身于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中感受历史氛围,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则是新建场馆,如何在全然现代的环境下让来自世界的观众能在其中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皇宫的生活与收藏?尤其如何对曾经展出过的文物再做全新的阐释?这是摆在策展团队面前最大的挑战。王旭东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着重构建“对话”这一主题,时间上的“古今对话”和地理上的“中外对话”是策展的主线。遵循这两条主线,两地专家经过商讨,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设“紫禁一日”“紫禁万象”“龙颜凤姿”等几大主题展区,将故宫的建筑、典藏、帝后肖像和清宫生活全景式展现。
此外,“陶瓷”作为独特的器物品类,在帝王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帝王审美和人生哲学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代中国陶瓷技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故宫有陶瓷常设展,香港故宫亦着重展示了陶瓷这类器物。“凝土为器”展从故宫院藏36万多件陶瓷类文物中遴选出169件具代表性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晚期,包括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及明、清景德镇御窑瓷器精品,可谓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王旭东说,香港回归25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亦遇到了一些干扰和困难,正是中华文明的长久韧性令香港频频攻克难关。历史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中华民族的先人们都在强大的精神文明支撑下取得胜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都融入到文物中留给子孙。“让并不熟悉故宫的观众走进这里,能了解到关于紫禁城的历史,了解文物与古代帝王、国家管理、文化、经济的关系。”王旭东表示,这正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带给当地民众的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力量,它将在更长远的未来发挥更持久深远的作用。
以“对话”促古今中外交流
“古人是怎样想的,今人又该如何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古人对当今时代又有怎样的启发?”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古今对话”将历史感和时代感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王旭东看来,这样的思考之于今人的生活亦是一种传承,可以“以古鉴今”。
“每一件文物都会传递出文化的价值所在,不仅是审美,还有工艺呈现。”王旭东说。千百年来,中国工匠一直在推陈出新,而现代的香港设计亦在全球享有盛誉。“器惟求新”展以故宫收藏的家具陈设、钟鸣鼎食、宫廷织造、玉石雕刻等,通过与香港设计师合作,开启了一场古今设计与生活艺术的对话,为观众呈现出匠心精神的古今传承。
“中外对话”中,马成为主角。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驰骋天下”马文化主题展,将北京故宫和法国卢浮宫关于马的文物组合呈现,令观众了解中西文化背景中对马这一元素理解的异同,进而引发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多元性的思考。
“国之瑰宝”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系列院藏文物专题展览中最受瞩目的大展。该展是继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举办“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之后,再次以故宫院藏元代以前珍稀书画为主题的文物展。王旭东表示,这批珍贵文物相隔十五年重返香港,这样的时光“对话”尤为特别。
王旭东介绍说,经历岁月洗礼的书画藏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展览条件要求极高,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逾三十件书画文物只能分三期、每期十余件在香港轮换展出一个月。展出的书画名迹皆为中国书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如宋人临摹王羲之《行书雨后帖》,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宋摹本,以及被徐邦达先生誉为“绝世真迹神品”的米芾《行书研山铭》等。为了能让珍贵文物在最佳环境下展出,也让“国之瑰宝”与观众拥有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该展独立售票,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有香港观众表示“能等来这一张票,能看到这个展,内心就很满足了”。
创新布展是“镇馆之宝”
眼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以镇馆之宝作为揽客名片,王旭东也多次被问及心目中的镇馆之宝,他表示自己心目中并没有所谓的“明星文物”,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是瑰宝”。王旭东解释,作为文物工作者,自己看展品的角度不同,他亦不希望自己的观点影响到其他观众,“每个人的阅历和文化背景都不同,每件文物都可能会打动不同的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找到打动自己的“镇馆之宝”,也希望更多的港人、尤其亲子家庭观众因为走进博物馆,能对故宫和故宫的文化,从最初的不了解变得慢慢地亲近起来。
“在香港看我们的‘国之瑰宝’,条件实在太好了!你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这样看展真是一种享受。”王旭东又指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独特的展陈方式“最打动他”,更对“第一次见到如此新颖的展陈方式”而感慨。原本被封尘在库房里的一件件文物,在香港团队创新的光效展示设计下焕发出别样的神采。不止文物本身,饱含巧思的展陈组合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文化延续。
“在数字时代,科技与文物、展览也要做一个适当的连接。”王旭东强调这不是“炫技”,而是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先进技术来传达文物所蕴含的丰富价值。“香港故宫”不仅有先进的恒温恒湿展览设备,很多新颖的展陈方式亦值得文博界同行借鉴。他特别提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把富察皇后的画像及与其有关的诗句全息投影,观众可以躺在软榻上沉浸式地体验当年乾隆皇帝对已逝爱人的思念。
“这种创意展陈方式,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又充分考虑到香港公众和世界观众的认知需求。”王旭东表示,香港所拥有的这种创新力就是“活水”,“用我们的文化积淀激发他们创造,会给所有人带来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表达。这对两地未来的合作发展益处良多。”
交流篇:“文化对话”向世界,以全球视野展示中华文明促交流互鉴
助港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王旭东强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绝非北京故宫的分馆,又恰因为“故宫”二字,两馆血脉相连。故宫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建筑和文物,明清两朝24位皇帝治理国家的历史与创造,以及通过生活艺术品所表达出的古人的思想、审美,在“香港故宫”惊艳呈现。在这里,可以让“古今对话”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也能通过“中外对话”,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
王旭东说,通过多年来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他感受到了香港民众对祖国文化的深沉挚爱。“中华文脉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我们都是说汉语、用汉字,尽管有方言的差别、繁简字的不同,但都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他回忆当年“绝色敦煌之夜”项目在香港上演时,每天都吸引大量本地观众,演出后总能听到他们不住地感叹“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今年故宫最新推出的“太和学者计划”,是一项故宫与国际学者的文化交流项目,亦获得香港企业家的资助。“文化的力量,激发了香港民众内心中的文化认同感,凝聚了赤子之情。”王旭东说。
王旭东认为,对近百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而言,“香港新鲜血液”的注入恰逢其时,“可以将香港的文化创造力传递到内地”。同时,全新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团队正在发展中,北京故宫的经验亦值得借鉴。他希望未来北京香港的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两地员工定期轮岗,充分利用双方的学者和文物保护专家、教育专家等,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共同开办更多的公众讲座、文化活动等。
数字化“联展”促民心相近
“文化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王旭东指出,无论国际时势如何变化,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始终不会中断。回溯历史,西方国家对皇宫的再利用,曾促进故宫由昔日的皇宫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在上世纪20年代,故宫里的文物曾漂洋过海赴欧洲展出,以其独特的中华之美,打动了彼时欧洲人的心。“即便是在那样一个世界动荡的时代,依然能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这是文化赋予战火中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民相互亲近,相互尊重。”王旭东说。
今天,故宫和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以展览为媒介“请进来,走出去”仍是最为重要的对外交往方式。王旭东表示,未来,故宫将会迎来更多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对话展览。这既能满足普通观众对国际视野展览的需求,又是故宫承担国际文化交流、创造文化对话机会的责任与担当。除了实体展览,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博物馆界的合作也将更多地转向线上数字展览的策划,这将更加有利于扩大文化的受众面,吸引联展双方更多的“粉丝”。
“文物数字化在博物馆界已成为共识,这是潮流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数字故宫’的核心就是文物数字资源库建设。”王旭东透露,目前故宫每年能完成约7.5万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任务,任务相当艰巨。但面对故宫浩瀚的藏品资源,可能还需要十年或更久时间才能完成全部院藏文物的数字化,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与此同时,利用好现有的数字资源库,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亦是故宫当下紧要的任务。
在社交平台上,一个3分钟的故宫文化短视频要做到让大家愿意听和听得懂,背后凝结着故宫专家学者们常年对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深入研究。王旭东坦言,面对当下网络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特征,他和故宫都已做出改变,从最初的拒绝,转为“相向而行”,在各类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官方账号,探索利用全新方式,呈现更多符合时代特色的线上内容。
同时,王旭东始终认为,官方网站仍然是全方位呈现“故宫思维”最有效率的窗口,因此他还选择逆流而上,花大力气建设官方外文网站,目标是把过去仅有的英文网站扩展为更多语种网站。他强调,“在语言转化过程中也要了解别国的文化,才能抓住国外访客的心。”
“无论是对待文物还是对待观众,唯有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和创造力,才能不负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不负前人的殷切期待。”对于未来,王旭东很有信心,他希望通过文化交流让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能减少一些偏见或猜疑,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让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观念有更多机会达成一种共识与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