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0人到20人种地模式变了,用人少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29 11:4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29 11: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后曹村党支部书记曹曰彬正和分管土地种植的村干部在田间查看小麦墒情。“今年墒情好越冬水浇的及时得领头功,村里上千亩地3天就全部浇完了。”曹曰彬说。这得益于村里的田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新打了机井,还铺了管道。

后曹村是茌平区的城边村,多数村民在城区企业上班。村里现有1050亩地,几乎全种的是小麦等粮食作物。“守在家里种地的都是老人,农忙时,年轻人才回来帮帮忙,种植模式不但老旧,而且效率低。”曹曰彬说,“以往这上千亩地得400多口人操心种着,种好种孬先不说,毕竟没谁愿意把地荒着,所以占了不少劳动力和时间。”

今年,后曹村党支部领办成立茌平区众农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把全村土地集中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刚开始,听到村里要集中种地的消息,有些村民担心给的流转费低,不愿意流转。

“当时,我让村干部下去打听,看看村民们想要多少流转费,他们大多想要1100—1200元/亩。”曹曰彬说。他们商量后,觉得不能只满足村民的心理预期,要超过村民的预期。所以,经过收益核算,最后定的流转费是1356元/亩,且粮食直补给农户,这样农户每年每亩地保底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收成。

“我们仔细算过账,如果采用集中管理模式,按今年的粮食价格,我们肯定有盈利,即使粮食价格再低点,如果粮食产量没问题,我们也能保证不亏钱。”曹曰彬说,他们搞土地集中种植管理就是想解放劳动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尽量让利于民,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盈利后,我们会给集体一定分成。”

一亩地一年能到手1500元,这个消息一出来,后曹村村民都争前恐后地找合作社流转土地,因为自己种,也不见得能挣这么多。短短几天时间,后曹村的1000多亩地就完成了集中流转,合作社也组成了近20人的种植管理小组,17位入股社员共同出资200多万元,买了几套农机设备,并提前支付了村民流转费。

和后曹村结成党建帮扶对子的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听说村里搞土地集中种植管理,也拿出政策和项目帮忙。“这里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我们借助项目政策给村里发放了54吨配方肥,新打了1眼机井,还修了路、桥和管道,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下一步,节水灌溉等新型农业技术和项目将在这里率先试点。”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邓长利说。今年,茌平区共整合涉农资金9750万元,用于新增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今年10月29日,用了不到十天,后曹村的千亩耕地里种上了小麦,如今已经出土泛绿。“原来400人种的地,现在只用20人种,再加上配套了很好的基础设施和农机设备,我们的种地效率大大提高了。”曹曰彬说,据悉,周边不少村也正在尝试土地集中流转和统一种植的耕作模式。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