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琉璃寺镇深入贯彻县委组织部关于新村融合的指示精神,探索建立“六融六强”运行模式,着力解决组织、制度、资源、网格、服务、产业等六个方面融合慢、融合浅、融合乱的问题,推进新村从“形融”到“心融”。
一、以组织融合强化管理能力。一是健全村级组织。琉璃寺镇立足辖区村庄布局规划,将60个行政村整合为20个新村,成立新村党组织;配齐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吸纳一批思想素质好、文化素质高、愿意为群众办事的优秀人员参与村两委工作,确保村“两委”正常运转,更好地服务群众。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村庄建制调整后,镇党委举办“两委”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农村干部廉洁自律、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农村财务、基层党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知识,通过强化学习培训,积极引导新班子提高思想认识,确保村党组织书记“能力强”“管得严”“动力足”。三是优化基层队伍。琉璃寺镇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镇党委副书记任党支部书记,吸纳高学历人才、在外高层次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不同层次人才入党,破解农村党员年龄老化、优秀人才入党难等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集聚更多重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施“新雁工程”,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20人,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全部“清零”,培养后备干部100多名。每个网格村储备3名村级后备力量,建立行政村村级后备力量台账,按照“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思路,采取交任务、压担子、夯责任等方法,为后备干部搭建发展平台。
二、以制度融合强化运转能力。一是完善制度抓规范。制定了《新村运行管理及服务下沉办法》,明确新村各类组织职责及管理制度,建立议事清单,推动新村议事决策等重大事项规范运转,形成既统一领导,又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新村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结合组织部门、民政部门、经管部门对村级“四议两公开”执行情况组织不定期抽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组织纪律处理。二是每周例会抓运转。建立周三例会会商机制。所有党组织成员到新村办公室参加党组织例会,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根据镇党委、政府精神要求,安排部署本周主要工作。三是每月比武抓提升。不定期进行新村规范运行评比活动,以擂台比武的方式查缺补漏、打分排名。
三、以资源融合强增收能力。一是理清家底。2021年5月至今,我镇集全镇之力,组织、纪委、农业农村等部门牵头,全体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参与,对全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了一次大盘点。全镇共清理土地1369亩,资产房屋59间(5585平方米),收回资金78.06万元;清理规范合同598份,所有村档案材料归档提升完毕,取得阶段性成果,巩固了基层政权实效,彻底解决了农村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脱管漏管等突出问题。二是探索新模式。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目前探索的主要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两种模式,通过将老百姓手中的土地流转或托管给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流转或托管给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中间收取服务费,汇集土地资源,新村统一布局,各网格村深度参与,形成新的村集体增收的增长点。
四、以网格融合强治理能力。一是构建五级联动服务体系。建立“镇党委—管理区—新村党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员”五级联动的党群联系网格,网格内设置网格长,副网格长,党员、预备党员担任网格员,要求网格员履行“一必管三必问五必到”的工作要求,用“联系卡”搭桥,“承诺卡”践诺,建立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为民服务网络。将“党员联系卡”悬挂在群众门前,公开网格党员联系方式、“民生三务通”app,方便群众线上提交心愿诉求及意见建议,党员佩戴“承诺卡”对联系群众进行走访,并邀请群众进行线上评价。此外,还在每个自然村村口处设置“有事找党员 有难找支部”标识牌,公开支部和党员联系方式,让每名村外来人员随时随地找到“知心人”,更好解决群众困难事。二是构建高效科学的考核体系。将新村党支部书记的新村运转成效和带头增收能力纳入考核,将网格党支部书记绩效报酬与网格管理成效挂钩,以镇为单位一月度一考核,重点考核抓班子带队伍、发展集体经济、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同时设置一票肯定和约束指标,引导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村级工作,落实好任务、服务好群众。
五、以业务融合强服务能力。一是建场所。充分整合原建制村办公场所、服务设施、活动阵地、闲置资源,按照“节约资源、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原则,投资60万元建设中心村场所3处,修缮10处,为民服务能力。二是强机制。编印《行政村服务下沉台账》,将审批、民政、卫生、人社等便民服务事项全部下沉到新村。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基层党建、文教卫生、便民服务等50余项服务功能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集聚。资源下放、干部下沉、服务上提,助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质增效。三是创品牌。积极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行政新村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按照“一核三融五治”率先在营房马新村通过“聚合微力量”“开展微服务”“打造微支部”“创新微活动”“圆梦微心愿”等“五微行动”打造“幸福V驿站”。同时,创办了“老范播报”“老韩说事儿”“微心愿”等党建服务项目,试点在大范、营坊村建立“乡村振兴十分钟服务圈”,党员志愿者门前亮牌上岗,公开服务内容,确保群众十分钟之内就可以找到志愿者获得帮助和服务。
六、以产业融合强发展能力。一是统筹产业项目抓发展。对各级扶持资金,先量化到村组,再集中使用,实行收益共享。截止目前,20个新村集体经济收入253.8万元,2023年新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全部达到300万元以上。二是建设特色合作社抓发展。大力推进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4000余亩,托管土地5000余亩,鼓励成立新村联合社,目前,新关新村和苇河新村已结对成立联合社,实行股份制管理、市场化经营,全部托管联合社土地1000余亩后,预计合作社收益40余万元。目前,20个新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合作社和企业联合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