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15万,全国各地串,农民不种地,吃上“技术饭”。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提起任学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任学刚是双龙镇寨岗村人,上世纪80年代,他积极政府响应号召,开始种植香菇,成为该县第一代香菇种植大户。经过40多年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食用菌种植的“好功夫”,灵芝、天麻、羊肚菌,任学刚样样精通,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骨干。2019年7月,任学刚被双龙镇百菌园公司聘为技术员,先后被派至青海、陕西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在该县,像他这样吃上“技术饭”的新时代农民越来越多。
西峡县立足“菌果药烟”等特色产业优势,出台激励和保障措施,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大力实施技术下乡,变输血为造血,掀起了学技术、忙致富的热潮,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钻研的农村技术人才。
白明峰是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副主任,最近他的电话成了“技术服务热线”。作为县科技特派员团队成员,他每年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基层,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群众生产。该县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整合技术资源,凝聚科技力量,从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乡村振兴局等职能部门抽出20名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组建起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香菇大棚、农家庭院,开展猕猴桃、香菇、山茱萸特色产业科技推广、技术指导、项目攻关等服务。同时还利用远程教育、抖音、微信等平台搭建“空中课堂”,录制种植技术视频,编写香菇、猕猴桃等生产技术教材,全方位满足群众需求。
“今年我家的香菇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多亏了县里技术专家的指导。”米坪镇米坪村香菇种植户王淑琴说。今年8月,她家的香菇出现坏袋现象,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进行技术补救,很快解决了问题。“那可是我全家一年的收入,家庭开支、孩子上学全指望这些香菇,要不是这些专家们,我真不知道咋办才好。”提及科技特派员,王淑琴掩饰不住内心得感激。
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西峡县还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将农村一些勤学习、爱钻研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教学,打造本地技术队伍,就近解决群众的种植技术问题,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田关镇曹楼村曹正刚就是这样一名“土专家”,有着30多年猕猴桃种植技术的他精通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前段时间,村民曹家华家的猕猴桃需要修剪,曹正刚发挥技术优势,指导他完成了修剪工作。目前,在该县,像曹正刚这样的农村能人,已经成为农村炙手可热的“技术网红”。“谁家遇到点技术问题,只要说一声,村里的技术员就会过来解决,还手把手地讲解技术,我现在也掌握了一些猕猴桃种植技术,真是太好了。”曹家华对村技术员赞不绝口。
近年来,西峡县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西峡分院为纽带,实施院县合作,一手抓技术服务,一手抓人才培养,采取专家带骨干、骨干带群众,加强技能农民培训力度,实施技术引领和人才孵化行动,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了县有专家特派员,乡镇有技术专干,村有技术员,户有技术明白人的生产局面。全年累计实施集中培训和实地技术指导60多场次,培训农民16500人次,受益的产业农民约19万人,极大地推动着特色产业发展。(图片由刘禾、刘剑飞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