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是岁末隆冬,走进湖屯镇白庄村,塌陷地治理项目现场仍是一片繁忙景象,施工车辆在轰鸣中运转,工人各司其职抢抓工期,复垦的土地干净平整,赫然是一片待耕高标准农田。难以想象,曾经的这里,长久以来都是一片杂草丛生、臭水满坑的采煤塌陷地。
“以前,采煤塌陷导致土地高低不平,道路和居住环境很差,村里没耕地、没产业,老百姓怨声载道。治理项目可以说为我们村带来了福音,等明年,我们在这片复垦地上进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既能提高村集体收入,又能让村民得到实惠。”湖屯镇白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士华说。
治理为先,势让采煤塌陷地“擦去煤灰”
湖屯镇是采煤主产区,原有5处煤矿,多年来形成2万余亩塌陷区,成为环境“痛点”和生态“伤疤”。湖屯镇党委直面问题,自2017年开始,在全面调查塌陷区现状和现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秉承分类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编制了《湖屯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科学实施塌陷地治理项目。根据塌陷区特点,划分浅水塌陷区、深水塌陷区和稳沉塌陷区三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推进人工湿地治理、生态产业开发和土地复垦复种多轨发展,统筹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资源利用,把历史难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空间。近年来,累计投资5100余万元,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项目5个,治理塌陷地1.2万亩,增加水田450亩、水浇地1400亩,并同步开展坑塘清淤、灌排体系畅通、路面硬化等工程,大幅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群众出行条件,为湖屯镇采煤塌陷区擦去了“煤灰”,抚平了“伤疤”。
产业植入,走上采煤塌陷地的振兴路
削高填洼,土地平整,挖深垫浅,岸坡整治,生态复绿,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铺修,一项项塌陷地治理措施实施落地,一片片复垦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一处处整理池塘清澈碧透,生态的极大改善也带来了塌陷地的产业发展希望。
湖屯镇北张庄村塌陷地治理项目完成后,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藕虾混养”生态立体种养特色产业。按每年小龙虾亩产200-400斤、莲藕亩产3000-4000斤计算,每亩地利润可达6000元,预计年底每村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1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藕虾混养的成功试验让更多饱受采煤塌陷困扰的村找到了出路,藕虾混养、黄骨鱼、鲶鱼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在塌陷地池塘大放光彩,“塌陷地治理+特色养殖”为当地村民开辟致富增收新路子。与此同时,“塌陷地治理+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在李寨村也开始了试点,利用周边水系资源,突出观光、采摘、划船和小龙虾品鉴等元素,建设集赏荷花、摘莲蓬、钓龙虾、亲子游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基地,发展休闲旅游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致富。
“除了‘塌陷地治理+特色养殖’‘采煤塌陷地治理+旅游’两种模式,根据塌陷地不同特点,我们还探索了‘采煤塌陷地治理+光伏’模式,将塌陷地治理与土地复垦、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将治理后的耕地、鱼塘等充分利用,让‘一亩田赚三亩钱’。”湖屯镇党委书记王继荣说。
在塌陷地治理项目中,湖屯镇抢抓“双碳”机遇,深挖“光伏+”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融合发展,大力推广“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模式。在张店村落地的农光互补项目占地约780亩,保留复垦后的耕地功能不变,上层空间复合光伏发电功能,安装单晶硅光伏组件,建设农光互补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4800万kWh,为村级带来新的经济增收点。
“塌陷地治理+”三种模式的有益尝试,让更多村阔步走上了振兴路。
常态长效,擦亮采煤塌陷地“生态名片”
“前几年到过湖屯吕仙村旅游,这次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不仅仅是景点的变化大,整个沿线道路两旁树木整齐,卫生干净整洁,村庄焕然一新,全程都感觉心情愉悦,与以往煤灰满天飞、道路坑洼的印象截然不同。”这是一位游客的真实感受,也是湖屯镇塌陷地治理生态“蝶变”的写照,塌陷区成了山水相依、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客厅”。
湖屯镇将塌陷地修复治理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绿满矿区”行动,在塌陷地和临近村庄,栽植楸树、国槐、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10万余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个、省森林村居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形成了“人在绿中走、车在景中行”的优美景观。同时,以铁腕手段整治“散乱污”企业、煤场、畜禽粪污等环保问题,全面治理黑臭河,畅通水循环,利用3年时间对汇河北支全线进行清淤、护坡、绿化、亮化,修建沿河道路8公里,打造秀美“十里画廊”,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与河流纵横交错的自然景观,昔日“生态包袱”逐渐成为全镇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
从过去被戏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如今的“绿水青山换新颜”,肥城市湖屯镇真正做足了“山水文章”,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正徐徐展开,成为湖屯最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