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身份 听民意 办实事 展形象”  ——高唐县人大代表履职在行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15 17:2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15 17: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以来,高唐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县委关于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要求部署,结合实际,制定了“亮身份、听民意、办实事、展形象”主题活动方案,坚持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突出重点、强化宣传,着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创新方式“亮身份”,进一步凝聚持续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强大合力。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通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入群、持证履职、规范家(站)建设,做到主动为民发声、靠前服务。一是组织代表进站入群。按照就地从便、合理编组的原则,将各级人大代表统一编组全部纳入代表联络站管理,同时,人大代表进入所在选区的村(居)“村务公开群”,在群里亮明身份,主动听民声、察民意,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广泛联系选民,收集群众意见。二是要求代表持证履职。鼓励和引导人大代表就人民群众的所急、所盼、所求问题,以主席团活动、代表小组活动或个人的形式,就近就地进行持证视察,走访调研,亮明代表身份,确保收集的问题更准、更真实,形成意见和建议更接地气、更具有操作性。三是规范家、站、室建设。在全县的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建设中,将亮出代表形象、履职承诺、联系方式等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代表听取民意、依法履职、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丰富载体“听民意”,进一步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灵倾听民声。以大走访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富载体,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激发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开展联系群众大走访。把实践活动与“千名代表听民声”“双联”活动相结合,组织动员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联系帮扶户开展大走访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做到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发现、形象在一线树立。二是开展民生难题大排查。坚持把矛盾多、条件差、困难多的中小微企业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收入者等困难群众作为民生难题排查的重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大排查,代表们就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精准形成了企业有期盼、群众有需求、人大可作为的民生实事项目清单。三是开展服务群众大提升。紧盯项目清单添措施、想办法,按照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的推进机制,着力推动一批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有力促进民生实事办好办实。

突出重点“办实事”,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人大工作的重点。围绕医疗、教育、就业等重点热点民生问题组织代表开展活动,让代表在助力乡村振兴、帮企纾困中发挥带动作用,办好民生实事,贡献智慧力量。一是切实发挥代表监督作用。先后组织代表集中开展民生项目视察、“纾难解困、代表入企”行动,有力推动了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落实教育“双减”、乡村振兴等一批重点民生工作。二是充分发挥代表专业优势。成立了法治、经济、农业等领域代表专业工作室,挑选了一批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代表作为工作室成员。今年已开展活动15次,对乡村振兴、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文化宣传等方面工作,提出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三是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对县人代会票决的10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开展全方位、全过程专项监督,通过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导、“一月一报告、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听取、一年一审议”等方式,努力把票决项目办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强化宣传“展形象”,进一步营造“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浓厚氛围。建功新时代,展现新风采。加强宣传引导,全面反映镇街人大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效,积极营造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现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一是强化阵地宣传。坚持把代表之家、工作室建设成为宣传人大工作、讲好人大故事、彰显代表风采的主阵地。代表们纷纷按组进家、站、室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树立典型亮点。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在参与民生大事要事实事中,积极履职,主动作为,频现出一个又一个典型亮点。尹集镇、梁村镇“民情走访大调查”活动、清平镇民情联络站工作法等经验做法在推动民生实事解决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县人大代表林立军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将收入用于村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急需改善的民生项目;县人大代表武艳丽在梁村镇成立经济作物管理代表工作室,指导梁村镇北大杨村清理出3公顷多闲散宅基地种植了3000多棵无花果,并帮助果农协调销路,成为农村环境整治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典型。这些代表们尽心履职责、真心解难题、倾心办实事,成为了群众认可欢迎的履职典型。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进行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晾晒工作成果,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发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