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阶段的社会治理,首先要把农村的社会建设提到更高位置,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培养人的公共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认为,培养农民的参与能力、参与兴趣和公共精神,让农民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十分必要。
12月10日,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端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6位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乡村振兴道路”“共同富裕”“困弱群体福祉”“社会治理”“红旗渠精神”等议题展开论述。
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乡村振兴道路的热点、难点、看点主题,精彩观点迭出。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谷建全、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等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以及地方政府先后进行经验分享与探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文宏,就“共同富裕”“困弱群体福祉”话题,在详细阐述了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介绍,此次论坛既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切实行动,是对时代主题和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校、地、院彰显推进乡村振兴担当作为的具体举措。
据悉,论坛由河南农业大学、林州市人民政府、红旗渠干部学院共同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林州市农业农村局、红旗渠乡村治理研究院等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内各大高校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近千人。
林州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河南农业大学、红旗渠干部学院和林州市政府三方共建的红旗渠乡村治理研究院,自2020年7月14日成立以来,聚焦乡村治理,系统总结各地乡村治理的经验预与模式,探索县域社会乡村治理等善治之路,构建富有理论性、示范性和前瞻性的乡村治理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丰硕成果。(图片由张勃、皮亚飞、杨柳青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