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县:特产小酱菜助力乡村振兴大产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1-18 10:5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1-18 10: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初冬时节,正值红萝卜收获及酱菜腌制的季节,近日,在河南杞县城郊乡坡吴村,村民们正在田间忙着收获红萝卜,一个个大小均匀的红萝卜被整齐摆放在田间地头,阳光照耀下显得亮泽光滑。

城郊乡坡吴村是杞县远近闻名的“酱菜村”,这个村发展红萝卜种植及酱菜腌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村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红萝卜种植,然后将这些农产品进行腌制,提高经济价值。全村常年种植红萝卜300多亩,平均亩产5000多斤,当地农民把红萝卜腌制成酱菜,包装之后销售,效益则会翻上几番。小酱菜成为了坡吴村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城郊乡坡吴村村民魏培君出生在一个酱菜世家,也是村里的红萝卜种植大户,连日来,他和家人每天都在田间忙着收获红萝卜,然后把红萝卜去皮、清洗进行腌制,通过深加工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魏培君说:“我们坡吴村家家户户以腌制酱菜为主,这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现在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原来种植面积10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亩。我们家也是世世代代从事酱菜的腌制,为了把这一产业传承下去,2015年,我从上海返乡,发展酱菜的腌制,每年种植红萝卜5、6亩,然后自己加工腌制,进一步增加收入,每年可实现收入10多万元。”

走进坡吴村“黄洪铭酱菜厂”,一股浓烈的酱香味便扑面而来,一口口深褐色大缸里腌制的便是酱萝卜。做了40年酱菜的黄洪铭每天都和酱菜打交道,去年1月20日,“黄洪铭酱菜”被评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在实现自己富裕的同时,不忘带领村民们发展红萝卜种植,并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

黄洪铭说:“我家腌制酱菜到我这一代已是第5代了,从小跟随父亲腌制酱菜,为了把这一产业发展壮大,201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酱菜厂,目前,每年腌制酱菜10多万斤,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下一步,我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群众发展红萝卜的种植,增加他们的收入,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小酱菜已成为坡吴村的特色产业,吸引着全国各地客商前来采购。小萝卜变成大产业,打造了“酱菜村”,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图片由崔景民、徐照恒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