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灵丘县探索农耕文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11-17 16:16
2022-11-17 16: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振兴,更要文化振兴。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保护本地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手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牵引,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耕文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推乡风文明

时至今日,灵丘县北泉村“山水北泉”实景演出项目已从“群众演、群众看、群众欢”的文化活动蝶变为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的亮眼景观。围绕实景演出,北泉村利用自然禀赋,大力打造集旅游休闲、绿色康养于一体的美丽村庄,让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全村旅游年收入突破300万元,文化振兴结出了硕果。

北泉村是灵丘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同时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牵引加持。

在纵深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工作中,灵丘县将乡村文化振兴同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有机融合,让公共文化供给“适销对路”,打造了12个县级文明实践基地,建成基层文明实践阵地600多个,实现了中心、所、站三级联动全覆盖,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精神文明成果延伸到底、涵盖到位。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已成为灵丘县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依托总队为统领、专业志愿服务队为骨干、互助型志愿服务队为基础、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组织架构,灵丘县650余支志愿服务分队当好理论政策“宣传员”、主流价值“领航员”、移风易俗“倡导员”、疫情防控“战斗员”,常年活跃在乡村街巷,引领形成邻帮邻、户帮户的和谐文明好风气,“新风尚”正变为“新风俗”。

优化服务供给让文化资源“火起来”

日头偏西,独峪乡独峪村的李大爷便坐在了戏台前,等着看“文化下乡”电影,这已成了他生活的日常。当天展演的是电影《地道战》,村里很多老人去看,那是他们鲜活的记忆。据悉,灵丘县每年组织的“送戏下乡、送艺下乡、送电影下乡”达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

当然,灵丘县的文化惠民不仅于此。近年来,灵丘县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让各类活动“火起来”。截至目前,灵丘县实现了“县图书馆、城市书房+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借阅服务全覆盖。除了乡村文化室,县文化馆、博物馆更是免费开放,为“全民阅读、全民学习”提供了平台。

今年年初,由灵丘县岸底、黑龙河、小寨等8个村联合举办的“小寨村晚”让当地群众至今都念念不忘。这次“村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演员全是村民群众,通过“云上”展播,更是吸引了250多万观众在线观看。

近年来,灵丘县借力农事主导主打的文化活动持续发酵,先后推出了赵北乡农民运动会、下关乡插秧节、柳科乡芍药节等一批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县乡村三级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对更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

目前,灵丘已形成了“传承人带动+爱好者参与+政府部门和乡镇村支持”的多元文化服务体系,乡村群众文艺队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了村村都有文艺队,随时都能舞、随时都能唱。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激活乡土文明

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仅需要对自身的高度认同,更需要综合施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近年来,灵丘县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资源,精编《白罗衫》《黄牛县令》《花烛恨》等罗罗腔新剧目,主动走出去参加进博会等公益演出,让非遗文化走出了一条自我变革的阳光大道。

今年元宵节期间,大涧云彩灯、北水芦小曲、腰站舞狮在县城街头群众元宵表演中大放异彩,落水河文化大院功不可没。灵丘历史悠久,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落水河乡占比较大。该乡通过建成文化大院,引导各类文艺队伍进行排练展演,专家定期上门指导。此外,灵丘县还通过“抓认定、广申报、促提升”,组织优秀非遗文化进景区、进学校、进农村,促其焕发新生机、得到新传承。

灵丘是革命老区,平型关大捷的发生地,红色文化遗址有190多处。该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互促共融,文化遗址正变得“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围绕发展非遗文化、保护文明遗址的目标,灵丘县通过探索促使古老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近日,下关乡杨庄村、独峪乡曲回寺村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杨庄村的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目前保存基本完好;曲回寺村的唐代石雕组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建有石像冢博物馆,可供游客参观。(蒋亚春 杨媛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