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绿油油天雷山,接天连地真是宽,就算疫情来骚扰,林下捡钱忙得欢。”在新晃侗族自治县步头降乡天雷山深处,一首充满自豪和幸福感的侗歌常在山林间回旋飘荡。
当地村民们都知道,常唱这首歌的人叫蒲桂英。近几年来,她靠在林下种植中药材黄精,收入超过了六位数,这在十分偏僻的侗乡边远山村,以前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蒲桂英早些年也曾是在江浙一带沿海打工,象城里人一样过着上下班按月领工资的日子,2020年春节期间,因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回到老家过春节的她便和其他人一样不能再外出打工。
“活人哪会被尿憋死?”“老天给人关了一扇门,肯定会开启一扇窗。”不想坐吃山空的她,就打起“靠山吃山”的主意,在林下搞起了当地有特色的中药材黄精种植。想不到她这一干,还让她的生活实现“拐了个弯”的转变,她一下子变成了坐地生财的主。她津津乐道:“想不到这山神爷也会变成财神爷。”
其实,把山神爷变成了财神爷,能让她把黄精药材种植做这么风生水起,是她正好赶上了县里搞“林长制、产业长制”好政策。
为做活绿色生态经济,推进林业改革发展,2020年,新晃县委政府“首吃螃蟹”,在全省率先推出林业管理改革的“林长制”,精选“一长三员”,煅造出护林“铁军”,确保每座山、每片林不仅有制度管、有人管,而且管得牢、管得好。全县共设县乡村三级林长737名,护林员787名,监管员349名,执法人员109名,划分责任区域,明确巡山路线,永葆山林原生态绿色。
虽守得青山一片绿,但绿山能添“红票子”才是生态发展的终极王道。经过摸索,新晃打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牌,再次率先在全省推出林长制与产业长制相结合的“两长”协同发展机制,要求林长不但要能巡林护“绿色”,还要能借林生“金蛋”。
“想不到,这手牌打下去,一下子就在乡村打出了林下产业的‘好牌’‘活牌’”。新晃县委书记林长周重颜告诉记者,新晃现在正积极以“生态富民”为目标,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走好产业复兴之路,重点是把黄精产业做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好雨知时节,项目好政策。为抓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晃下了一场场政策的“及时雨”。
——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奖补政策。
——与乡村振兴结合推出了“共享贷”、“黄精贷”、“黄精保”金融扶持政策。
——县乡领导上山下乡,进山林住农户,寻良策。
一时间,新晃全县上下,抓金山银山绿色经济发展,成了工作新常态。
新晃县长、第一副林长杨鹏介绍,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发挥中药材产地优势,打造百亿级产业航母,将新晃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中药材产业集散中心,打造成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桥头堡产业振兴高地。
有心动更有行动。两年来,新晃对黄精的“产、加、销”全链条式经营做了全方位的谋划,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走出“黄精”变“黄金”致富路。
为保“种”的品牌,新晃划定10万亩野生黄精资源保育区,确保黄精的纯正“血统”。引进湖南义合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建立中药材母本园和种源基地1400亩,实施品种选育,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并组织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训,结合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推行黄精林下生态种植,“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负青山绿水”,推广杉—黄精、松—黄精等人工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的林下生态复合立体生态种植模式,从而确保黄精品质。
为保“销”的广度,新晃全力打造“中国·新晃黄精国际城”。县林业局长吴拥军介绍,该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是集现代商贸、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标准化中药材集散中心,利用“新晃黄精”的品牌形成洼地效应,汇聚全国各地以黄精为主的中药材资源,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做大产业蛋糕。
第一家入驻园区的湖南博世康中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承雄表示,他们入驻园区是要“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做中国食药黄精第一品牌!”
为做大产业“蛋糕”,新晃依托国内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起以“黄精科研园”为基地的科研技术服务平台,充分挖掘黄精食药两用的特性,组织企业不断研发黄精新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已开发出黄精糕、黄精茶、黄精宴、黄精保健酒、九蒸九晒黄精等系列畅销产品。
养在深闺人未识,酒好也怕巷子深。为加强产品的宣传,新晃也在不断的“吆喝”。积极承办第三届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会议暨首届新晃黄精文化旅游节,集中宣传推荐“新晃黄精”系列产品,不断提升“新晃黄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新晃,黄精产业形成了“只要有林地种,就有好品种给你种,只要种了好品种,就能给你销得了”的产销良性循环。
“我们种植的黄精有品牌,有技术,有销路,又无后顾之忧。”种植大户杨序愿开心地说:“我们这些泥腿子种植户与县里一起打造百亿级产业航母已不是一个梦。”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新晃60万亩药山行动“正在路上”,30余个中药材示范样板点已然建成,广大乡村的百村万户更是自觉自愿加入了种植行动,全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特别是“新晃黄精”已享誉全国,年加工黄精鲜货3万吨、黄精干货6000吨,带动就业人数1万余人,黄精等中药材生产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真正成了乡村百姓致富的林下“金疙瘩”,翠绿的山林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成为惠民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