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3日电 中国外交部网站信息显示,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近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德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对于中国的误解声音,对中德经贸合作持批评态度,甚至施加压力。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抨击中国”对欧洲毫无益处,无法阻止不可避免的对华合作趋势。
文章说,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即将访华,值得关注的是,一个由众多德国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商业代表团将随行访华,其中包括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首席执行官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
上周,薄睦乐在回应外界对该集团在中国扩张业务的批评时表示,欧洲最好还是审视一下自己,“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停止抨击中国,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批评”。
今年9月,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约713亿元人民币)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
文章说,薄睦乐说的没错。欧洲工业企业正在艰难应对相当强劲的逆风——高昂的能源成本让欧洲不断失去竞争力。
巴斯夫决定在中国建造一座先进的综合化工厂,可以与其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工厂相媲美。这座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运行的工厂是一个最新迹象,表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与国际社会合作,迅速成为全球创新者。
文章说,看看德国汽车制造商树立的榜样就知道了。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项研究显示,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宝马集团纷纷大幅加大了在华研发投资。
中国对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刺激了这些投资。如今,全球55%的电动汽车在中国销售。如果德国汽车制造商想要保持全球竞争力,它们不仅必须接触中国消费者,还要吸纳中国研发的技术。
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宝马集团仅在中国设立了5家研发中心。但自2018年以来的四年里,德国车企已经在华新增11家研发中心。
“中国不仅是德国汽车制造商的销售市场,也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市场,很可能成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格雷戈尔•塞巴斯蒂安表示。
在此过程中,德国汽车公司将中国供应商纳入了全球供应链,开始与中国的科技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发从中国出口到全球市场的新车型。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在中国销售,而是准备在全球展开竞争,这对延伸至整个欧洲的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章说,在中国不断增长的市场进行创新投资的决定绝非非理性选择。抨击中国不会阻止不可避免的趋势,欧洲需要创造条件,解决阻碍自身竞争力的障碍。
(编辑:齐磊 刘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