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产业、促就业、抓保障 驻马店市遂平县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9-20 17:1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9-20 17: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驻马店市遂平县始终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强产业、促就业、抓保障”多措并举,全力做好脱贫人口增收工作。

强产业,厚植增收动能

强化龙头带动。依托“农洽会”“农产园”两个国字号平台,做好农产品加工文章,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引导支持思念食品、克明面业等龙头企业向原料基地延伸,构建了“出田间、进车间、到餐桌”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加工体系。

强化特色提标。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70万亩优质小麦、35万亩花生、5万亩蔬菜、3万亩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三品一标”产品39个,打造了鸿壹香椿、名品彩叶、容大蔬菜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农业品牌。

强化利益联结。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入股分红、订单种植、就近务工、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脱贫人口产业帮扶全面覆盖、深度叠加,带动脱贫群众5032户11696人实现稳定增收。

强化金融扶持。继续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贷款意愿且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做到“应贷尽贷”。加强对已还款脱贫户的展期、续贷工作,建立“金融+基地+农户”带贫模式,对参与后续帮扶的企业,给予金融政策倾斜。加大“精准企业贷”投放力度,严格落实贷后管理工作,金融风险防控有力,金融扶持贷款逾期率为零。

促就业,扭住增收关键

健全机制摸底数。开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预采集分析工作,准确摸清脱贫人口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收入底子,找出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的因素,了解无务工收入及务工收入低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存在的问题及困难,针对性提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有效措施政策,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不断增加务工收入占比,使脱贫人口的收入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实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强化培训抓落实。实施“雨露计划”促就业,引导脱贫家庭、监测对象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中高职毕业生实现就业。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契机,大力开展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和高技术岗位比例,确保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务工收入持续提升。

多措并举促就业。对因疫情、养老、年龄等多种因素不能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逐人逐项摸排劳动力务工意愿,建立转移就业人员意向台帐,多措并举促进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向县开发区转移就业。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积极开发疫情防控宣传员、夜间巡逻员等临时性公益岗位,促进居家就业。

抓保障,兜牢增收底线

落实“四个不摘”。坚持落实好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建立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保持工作连续稳定。对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做到资金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在帮扶上,各类帮扶力量不减,县处级干部继续分包全县48个脱贫村和脱贫户、监测对象,县直各单位持续开展定点帮扶,推动帮扶村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提升,用足用活帮扶政策,掌握好政策界限,因户因人施策,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建立健全由县乡干部、村级责任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共同参与的实地监测责任体系,以涉及“两不愁、三保障”责任部门为主体的数据监测责任体系,以行业部门为主体的定期监测责任体系,加强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动态监测,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台账,及时掌握他们是否存在返贫和新致贫的风险,实行预警管理,因户因人施策,跟进扶持措施。

深化兜底保障。加快农村低保“提标扩面”,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医疗、低保、医疗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强化社会帮扶。对全县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由县财政出资购买“防贫保”,从源头上消除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情况而产生的致贫返贫风险。鼓励各乡镇(街道)创新帮扶手段,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

开展志智双扶。积极引导脱贫户和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有自我发展意愿的,积极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通过设立爱心超市、开展孝善敬老活动、组织文明创建评选、选树先进典型、推进移风易俗等多种方式,提升精神面貌,凝聚增收动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