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诗歌《从前慢》描绘出旧时出行的场景,但随着中国铁路精益求精、不断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早已迈入了“领跑”世界前沿的“快车道”。不过,虽然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呼啸飞驰的高铁列车让乘客享受更加快捷的出行体验,但中国铁路依然为有需求的群众保留了那一份“慢”与其中初心为民的温度。在大山深处、在偏远乡村,慢火车依然默默守候着群众的生活,带来平淡却美好的“小确幸”。
“慢火车”绣出群众出行的“美好画卷”。崇山峻岭,曲折山路,虽然风景秀美壮丽,但却让生活在其中的群众出行困难,而“慢火车”正是以一种温柔而又坚定的姿态“镶嵌”进大山里,成为绣出群众交通出行画卷的线。在云贵高原上,有四趟“慢火车”为了便利沿线群众往来出行而翻山越岭,不畏曲折蜿蜒,不怕山高路险。像昆明至红果5652/1次列车,单程运行261公里,沿线停靠6个客运站、10个乘降所,成为沿线居民最经济、便捷的出行工具之一。
“慢火车”点亮群众生活的“靓丽色彩”。“要想富,先修路”,民间的俗语简短精炼地道出交通条件对于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慢火车”同样是服务沿线交通需求的坚实力量。对于沿线群众来说,出行往来、探亲访友、求学婚嫁……都离不开“慢火车”。许多人的生活因铁路而添色彩,甚至因铁路而兴,不仅生活需求得到了关注与满足,也通过“慢火车”更好地出售农产品。沿线地区也迎来旅游经济与人才创新,让生活更“出彩”。
“慢火车”传递贴心服务的“熨帖温暖”。“慢火车”其实也并非很慢,一直在更新换代、优化升级,如今最高时速已达到120公里每小时。而“慢”则转变为代表铁路关怀群众需求、做好民生服务的一种态度,面对山区里的老年人群、农民小贩等群体,“慢火车”更好地在“快时代”满足了他们的“慢需求”,让他们不至“掉队”,而“慢火车”的慢就在于停靠站点多,最大程度便利每一个人。此外,低价票与“慢火车”的搭配也带来公益性的温暖。
在快速前行的时代中,也有人的脚步慢,“慢火车”始终践行为民初心,带着体温的暖意,为沿线群众带来触及人心的“小确幸”。(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