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马桥镇民间文化艺术底蕴丰厚、形式多样,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梅庙杂技堪称马桥一绝。
据马桥镇梅庙村党支部书记曹云杰介绍,该村现有3500余人,其中会杂技的男女老少加起来有1300多人,他们农忙时在家里种田,农闲时到外地演出。
在该村村委会办公室,一提起杂技,村干部们个个眉飞色舞。曹云杰谈到,村里的男女老少大都能“耍两下”,杂技已融入村民的生活、生产、健身、娱乐中。说着,今年29岁的曹猛猛表演起了杂技独轮车,动作灵活,沉稳熟练。
走进梅庙村,可以看到,该村环境优美,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两层小楼鳞次栉比,院前,鲜花、绿树点缀,菜园、果园相称,三五村民围坐在一起唠嗑,一幅文明和谐画卷展现眼前。因为杂技,梅庙村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买上了摩托车、看上了彩电、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手机、拥有了轿车……
梅庙村杂技传承人曹坤荣说:“这两年因为疫情,不能外出表演,道具都收藏起来了,不过今天大家热情高涨,我就表演一段。”不一会儿,道具搬了过来,他表演起了杂技转碟、吞剑以及魔术,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在场群众的热烈掌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精彩的动作和技能背后,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和刻苦的付出。多年的杂技生涯,让曹坤荣感触颇深,“我从小便开始训练,吃了不少苦,如今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可以不再吃生活的苦,但一定要吃艺术的苦。”
看完表演后,村里的一位老人随口说道:“挣不挣钱的,一定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经意的一句话,也正是曹坤荣所担心并为之而努力的。
“20世纪90年代,围绕祖辈流传下来的杂技,七八个人一起拿着铺盖走南闯北,确实能‘发家致富’,而我们这辈人仍以此为生,农闲时间就出去表演。”曹坤荣说,“靠杂技致富但荒废了学业,大家如今开始看重知识,选择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辛苦练习杂技的人渐渐少了,不少已经出师的年轻人也转而从事他业,杂技的传承渐渐出现了困难。”
近年来,国家对于民俗传承持鼓励态度,永城市文化部门和马桥镇也为梅庙杂技提供了不少物质和政策上的支持。
为了继承、发展和弘扬杂技艺术,梅庙村村民把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村里组织脱贫户家庭的孩子和有意愿学习杂技的孩子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地学习,让孩子学习杂技的同时不耽误文化知识学习,传承人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他们学成后,大部分都选择在外谋生。梅庙村籍在外工作的杂技人员,也都不忘自己的“根”,利用各种形式,向村里传递新的杂技信息,介绍新的杂技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杂技的理解要改变,守正更要创新。”曹云杰认为,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文艺创作相结合,延续百年的梅庙杂技才能继续大放异彩、充满生机。和以前相比,除了专业水平的提高,杂技硬件创新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后要在灯光、音乐、服装等方面进一步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大环境,使杂技的观赏性、艺术性得到不断提升。
在疫情影响下,杂技表演受到一定冲击,但曹坤荣说:“老一辈杂技人留下来的技艺我们必须传承下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向上的精神信念更要坚持下去,我们将不忘初心,在新时代书写‘老技艺’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