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的秋收

来源:新华网
2022-08-17 18: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成都8月17日电(记者周相吉 唐文豪 张海磊)八月中旬的正午,骄阳似火,热浪从黄绿相间的稻田蒸腾而起。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清泉村的一片稻田深处,收割机穿梭在层层叠叠的稻浪中,轰鸣声盖过了嘶哑的蝉鸣。刘凡强站在田埂边向正在操作收割机的儿子刘衍进挥了挥手,喊道:“还有好多没收完?先去把中午饭吃咯。”

这是父子俩一起“奋战”秋收的第四个年头。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思贤镇清泉村,刘衍进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2009年,刘凡强抱着“多个手艺多碗饭”的心态,找师父学习了农机驾驶。他农忙时开农机,农闲时开货车,攒下了第一桶金。2013年,刘凡强在村里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样样齐全,附近的村子谁需要什么,只要一个电话,他就开着机器去干活。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思贤镇清泉村,刘凡强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2018年9月,秋收进入尾声,即将从部队退伍的儿子刘衍进给刘凡强打了个电话:“爸,我想回去跟你一起开农机。”20岁的小子想回来开农机、搞农业,这的确出乎他的意料。

但刘衍进不是一时冲动。10岁开始,他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看着爸爸开农机、修农机,跟着爸爸上农机、开农机。那时候他就觉得,自己以后会和这些农田里的“神兵利器”绑定在一块儿。

如今,刘家父子的清泉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各种型号收割机9台,大型旋耕机6台,风干机1台,插秧机3台,无人植保机2台。刘凡强流转了700多亩土地,一边管理合作社,一边当起了种粮大户。刘衍进负责农机操作、维修、管护的实际工作。

秋收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刘凡强和刘衍进每天要接三四十个电话,父子俩每天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10点才收工回家。这段时间白天天气炎热,晚上热气稍减,他们有时候一干就是一整个通宵。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思贤镇清泉村,刘凡强在田边向刘衍进招手示意(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我应该是我们村搞农业的人里面最年轻的。”刘衍进说,“现在国家这么扶持农业,我们合作社肯定能越做越大。”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好多人打电话来点名要他去收,”刘凡强说着脸上露出自豪,“都说技术比我还好咯。”

对农机的痴迷父子俩一脉相承,过去刘凡强讲得多,如今却更愿意听儿子给他讲一讲农机的最新资讯。

什么型号最适合丘陵地区,怎么样搭配农机才能使农机合作社运行效率最高,无人植保机系统、操作技术更新......刘衍进讲起来头头是道。他与无人机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刘衍进学习最新技术,再教给刘凡强和合作社其他飞手。

今年,合作社准备再购入一台大型收割机。刘衍进在网络上查了几天资料,整理了四五款机器的性能对比资料。刘衍进说:“论坛、产品官网、社交平台......到处都查得到资料,我肯定要选择一台性价比最高的机器,不花冤枉钱。”

“他现在懂得比我多,让他去挑,我放心。”刘凡强话语间难掩骄傲。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思贤镇清泉村,刘衍进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高温红色预警下的稻田里,体感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刘衍进穿着一身军绿色的工装,皮肤晒得黝黑,气定神闲地站在收割机上,像驾驶着巨轮的船长,航行在起伏的稻浪中,金色的稻谷翻腾着滚进了车斗。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