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落实“双减”政策 奏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行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8-12 16:5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8-12 16: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双减”实施一年来,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教育局聚焦校内“三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外违规培训治理,统筹设计改革载体和抓手,激活学校、激活教师、激活学生,做强学校育人主阵地,让“双减”改革进一步走深走实,打造安全、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

安阳市钢三路小学“未来科学家”社团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资料图)

课后服务全覆盖,服务内容丰富多彩

上午开设体能、球类、阅读、书写、思维、空竹、英语、手工等课程,下午实现学生“走班式”上课,有棋类、航模等竞赛活动;每周五组织学生参加参观博物馆、远足、爬山、看电影等实践活动。“双减”之下的2022年暑假,和安阳市大多数中小学校一样,在市灯塔路小学暑期托管服务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沉浸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而是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体验更多元的教育实践。据悉,安阳市今年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学校达800所,惠及学生30万人。

不仅暑假、寒假有托管服务,“双减”政策落地后,市教育局率先推出了“5+2”课后服务模式。市教育局统计,安阳市115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每周5天、每天2小时的“5+2”课后服务模式,实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安阳市普遍下班时间相衔接,有效解决了家长接孩子难问题。与此同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95.34%的教师参与提供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超过95.75%,全程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92.23%,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在让学生回归校园的同时,市教育局还专门开通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及时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亲子关系中的矛盾问题。一年来,线上105名教师累计接听电话1.9万分钟;积极创新家校沟通方式,成立了安阳市教育局家长夜校,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以最接地气的话语,从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开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形成“双减”共识。

压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紧锣密鼓奋力攻坚

做好“双减”工作,不仅需要校内提质升级,还需要校外严格监管,这样才能重塑教育生态。为切实减轻安阳市中小学学生课外负担,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有效净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办学市场,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制订并印发了《安阳市双减工作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等问题专项整治,及时核查举报线索,严禁在校学生在非正规机构进行学科类补习,严禁在职教师开办、参与各类有偿家教、辅导活动。

截至目前,安阳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520所减为41所,减少了92.1%。所剩41所校外培训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在确立政府指导价的基础上建立资金监管平台和监管程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此外,安阳市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金全部纳入监管,并建立了教育、文广体旅、科技、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了周末节假日检查机制,组织开展全面排查,不断规范培训行为。

为严肃查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行为,今年7月以来,市教育局查处了“山立教育”等机构10多起违规培训行为,建立了《安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规范治理攻坚初战大捷。

关注家长焦虑,标本并重提质增效

“双减”,绝不是为“减”而减,而是找准家长焦虑痛点,注重标本并重,有的放矢。落实“双减”一定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效学习,这是做实做深“双减”工作的关键。

“课前树立大单元备课意识,整合教材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课中落实‘30+10’时间分配,30 分钟讲练,10分钟作业,精查学情、精讲多练、精设作业、精心辅导,聚焦学生思考力培养和学习习惯养成;课后反思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形成问诊课堂机制,积极改进实施策略,精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市自由路小学老师张曼华介绍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作业和课堂教学管理,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成为学校的重要抓手。”

成于细,重在精。“双减”工作实施一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负担轻了、笑容多了、实践也多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学习场馆探寻自然奥秘、感悟文化魅力。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安阳教育人却十分清醒:“双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如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答好“双减”考题永远在路上。未来,要继续完善学校育人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这一事关学生成长和家庭幸福、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试卷答好。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