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达成运粮协议 并非乌军喘息之机

“运粮协议”签署后,乌克兰方面7月25日宣布,计划本周从本国黑海港口启动粮食外运,第一批粮食将从切尔诺莫斯克港口发货。”  但在俄方看来,基辅将俄相关军事行动与“破坏粮食出口协议”关联起来,不过是别有用心地偷换概念。

俄乌达成运粮协议 并非乌军喘息之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2-07-28 06: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运粮协议”签署后,乌克兰方面7月25日宣布,计划本周从本国黑海港口启动粮食外运,第一批粮食将从切尔诺莫斯克港口发货。图为7月21日,敖德萨的多瑙河雷尼河港口,谷物运输船正在等待将货物装填到驳船上。 视觉中国供图

在多方斡旋努力下,俄乌两国代表7月22日在伊斯坦布尔分别与联合国和土耳其签署了粮食出口协议。根据协议,乌方将在包括敖德萨港在内的黑海港口建立海上粮食出口走廊,各方将保障乌粮食外运安全;联合国对俄方作出明确承诺,将敦促西方取消针对俄农产品和化肥出口的制裁措施,保障俄粮食顺利出口。分析普遍认为,这是一项旨在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外交突破。

就在上述协议签署第二天的7月23日,俄军导弹对位于敖德萨的乌军军事设施进行了打击。俄方分析人士认为,对乌“粮食放行”并不代表乌军在敖德萨地区迎来军事喘息之机。央视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滕建群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俄方并没有作出放弃打击敖德萨地区军事目标的承诺,“签署运粮协议与军事打击行动是两码事”。

乌克兰空军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7月23日对外界称,当日,两枚从俄黑海舰队军舰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击中了敖德萨港口,但港口基础设施没有遭到明显破坏。乌南方战役司令部发言人胡梅纽克当天也确认,敖德萨港的粮食储存区没有受袭,“他们的目标是军事设施,导弹击沉了我们停泊在港口附近的一艘快艇”。

但乌政府层面的说法与军方存在明显矛盾。据土耳其媒体报道,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和基础设施部部长库布拉科夫23日向土方通报说,“一枚导弹击中了敖德萨港口粮仓中的一个筒仓,另一枚导弹则落在筒仓附近”。

两种互相矛盾的说法显示,乌方意图将俄方军事动作与破坏“运粮”协议关联起来。乌总统泽连斯基23日也称:“遭到袭击对我们来讲已是家常便饭,但昨天刚刚达成协议,今天我们存放粮食的港口就遭到打击,这充分证明,无论俄方作出什么承诺,他们都在想方设法违背它、破坏它。”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很快应和泽连斯基:“这次袭击让外界严重怀疑俄罗斯承诺的可信度,它破坏了乌克兰向全球市场运送粮食的工作。”

但在俄方看来,基辅将俄相关军事行动与“破坏粮食出口协议”关联起来,不过是别有用心地偷换概念。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电报”社交平台上说,俄军使用高精度“口径”导弹打击的,是敖德萨的军事基础设施,而不是乌部分官员所言的其它非军事目标。

俄政治评论员亚历山大·杜特查克直言,基辅对莫斯科的指责明显是偷换概念,他说:“需要搞清楚的是,签署粮食出口协议并不意味着双方休战,更不意味着俄军将限制自身对乌克兰军事目标的打击。”

滕建群也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析说,“粮食放行”和军事打击是两码事。协议规定在外界监督下保障俄乌两国粮食顺利出口,但俄方并没有承诺放弃打击敖德萨地区的乌军军事目标。此外,此次签署“粮食放行”协议的是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而此前都是俄外交部官员参与相关谈判,“这实际上也侧面反映了俄罗斯方面的两重考虑——同意乌粮食外运,但不会放弃军事打击选项”。

俄罗斯选择“粮食放行”,但并不承诺“军事收手”,是出于什么考虑?观察人士认为,俄方的考虑可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站稳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人道主义立场。自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和美西方对俄制裁的多重影响,俄乌两国粮食出口大幅下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极大冲击。今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分别与俄乌领导人会面,提出粮食出口解决方案。滕建群表示,“面对许多贫穷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粮食短缺的现实危机,俄罗斯同意开放乌克兰粮食外运通道,是为了站稳人道主义立场,体现俄方不愿冲突外溢影响到国际粮食供应的意愿。这是俄方对外界展现的一个积极姿态。”

二是为自身打破粮食出口制裁围堵。对于此次“粮食放行”协议,外界关注更多的是乌克兰打破了俄罗斯的“海上运粮封锁”;但事实上,俄乌双方达成的是两个彼此挂钩的协议,联合国也对俄作出承诺,将敦促美西方解除对俄粮食出口制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只是乌克兰有很多粮食无法外运,俄罗斯粮食出口也因西方制裁而大幅下降。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认为,“在此次协议中,俄乌双方利益实际上紧密交织在一起,单方面破坏协议必然遭受对等损失。所以,为了打破自身粮食出口的制裁围堵,从主观上说,俄罗斯没有理由违背这份刚刚达成的协议。”

三是通过软硬两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软”的一手,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粮食放行;“硬”的一手,则是俄方能够决定“运粮通道”是否可以保持安全畅通。俄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政治评论员德米特里耶夫斯基认为,协议最初让基辅看到了敖德萨一线免受俄军打击的前景,很难说乌军不会利用这种前景谋划军事目的,例如通过粮食走廊从海上向乌境内运送西方武器。“俄军7月23日对敖德萨有关军事目标的打击提醒了乌方,如果他们有类似的计划,现在应该重归清醒了”。俄政治学家伊万·利赞则表示:“俄罗斯没有违反任何协议,但如果乌克兰当局未来采取不当行动,这样的打击一定不是最后一次,相应的后果也将由乌方承担。”俄国家金融大学教授米尔扎杨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俄方的“硬”的一手:“粮食协议签署后,俄国内存在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俄方表现出的软弱姿态;但俄军对敖德萨有关目标的打击行动,很快就回应了这种质疑。”

在滕建群看来,俄罗斯“硬”的一手还体现在对敖德萨港军事打击的必然性。他说:“敖德萨港口中既有粮港也有军港,如果在运粮协议执行初期不及时地对当地乌方军事目标进行去存量打击,那么,随着大批粮船入港,俄方就更没有机会去精准打击和消灭停在港口的乌军军舰和军事装备了,从长期看,这对俄方推进战事将是不利的。”

尽管俄军此次打击的只是敖德萨的军事目标,但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对乌粮食外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维·拉博德表示,俄军类似打击行动会不断触发商业运营者对运输安全的担忧,粮食进出口商将会因此变得格外谨慎,他们可能要等到类似军事行动暂停许多天后才敢在当地操作船只。如果这样的打击不是最后一次,乌克兰粮食外运确实也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今天,黑海上亮起了一座灯塔。这是代表希望和可能的灯塔,也是一座令世人如释重负的灯塔。”俄乌7月22日签署“运粮协议”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出了这番话。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俄乌“运粮协议”是否能让世人真的如释重负,不仅取决于俄乌双方能否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尽量管控分歧,也取决于西方能否降低和摆正姿态,不让全球粮食危机因西方对俄制裁而进一步加剧。正如古特雷斯所言,“重点不是对哪方更有利,而是要解决对全世界人民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赵祺)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