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5日电(记者 赵磊)在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先后执行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等任务。
在交会对接过程中,25所自主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是中、远距离测量的关键设备,为航天器提供精准距离、速度和角度,助力空间站“穿针引线”。
自1999年始,25所潜心研究空间交会对接测量技术,在国外相关产品资料无法获取、国内无可参考的产品的前提下,微波雷达总师孙武大胆将全新的伪码连续波测量体制应用在交会对接测量中,在“一片空白”中开始了技术攻坚。
2007年,微波雷达工程样机诞生。
2010年11月,微波雷达正样产品交付,获得“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敏感器“最晚进入、最早交付”赞誉。
2011年11月3日,微波雷达首次亮相“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并圆满完成任务,令中国空间交会对接雷达技术跻身世界一流,并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
历时二十余年,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雷达成功的实现了“九战九胜”的辉煌战绩。
微波雷达研制工作始终秉承以创新为基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国家需要为导向,自主创新进军空间领域。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发展思路,25所发挥微波测量领域技术优势,实现了三代微波雷达产品的优化升级。从一代产品突破7项关键技术实现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二代产品增加测量通信一体化设计,到三代产品创新关键技术实现大角度范围高精度测量,微波雷达不断刷新减重、降耗、性能提升记录。
25所持续强化“零缺陷”质量意识。坚持“一次成功的”设计验证理念,追求最优的系统设计和最精的细节设计。形成以项目两总为引领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纵横两维高效协同;将质量管理体系与经营管理模式、科研生产流程相结合,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加强监督、严格奖惩;强化软件基线和状态控制,将“软件白皮书”转化为项目软件工程化管理规范;实施产品全链路质量控制,对上游供应链实施“通用要求叠加针对性要求”模式管控;实践产品保证工程师工作模式,将设计、工艺和过程三类关键特性技术作为管控载体,量化控制;增设关键环节的指标复测与质量确认,切实发挥产品保证“预警、叫停、避免低效”作用。
25所空间研发团队共有 300 余人,汇聚了全所优势力量,覆盖微波探测、光电探测、先进通信及可靠性设计等核心专业。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5所将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拓展任务领域和市场空间,以国家重大工程专项为牵引,带动多领域创新发展,提升行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以所内核心技术为基础,促进空间技术应用转化,形成体系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