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祥符杜良乡:做优特色产业 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21 10: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绿水油油记插秧,转头风露稻花香。夏至已临,正是插秧好时节。来到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的田地间,遥遥远望,一排排整齐地秧苗被蔚蓝的天空晕染成翠绿色,仿佛为这炽热的土地掩上一层绿毯。

杜良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引黄河道纵横交错,素有“小江南”和“鱼米之乡”美誉。近年来,杜良乡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稻种植业,水稻种植面积近6.8 万亩,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品牌引领,激活乡村资源价值。据追溯记载,杜良这片黄河水滋养的濛金之地是中国的水稻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所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性粘质筋,黄河水、盐碱地造就的大米口感甚佳。杜良乡牢牢把握“品质强农”这个核心,引领稻米产业标准化生产经营,真正打响“杜良大米”这一品牌。借助图片化、数据化、“颜值化”的方式形成品牌差异化,通过定位差异化、表现符号化、体验活动化、传播口碑化形成品牌活力,利用线上媒体、抖音等多种网络平台以直播、拍小视频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农民种植水稻的历程、美好的水稻田园风光,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让这里成为人们对乡村情感维系的落脚点,让乡愁得以安放。由环球网中部频道推出的“中原好风物”寻访活动到访炎黄清明上河村,杜良水乡·濛金地胚芽米被授予“环球中原好风物”荣誉称谓。

组织创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杜良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发挥水稻产业园区的科技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公司+龙头企业+政府+农户”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现代水稻产业园的整体规划以“品牌农业、文化田园”为主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

水平,包含“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观光农业”+“品

牌支持农业”。该园区由炎黄文化公司负责整体策划引领,产业龙头企业加入,区、乡级政府支持,旨在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平台共享、优势互补、区块链协作、集约发展等合作形式,培育出集“一园一区百基地”于一体的祥符区杜良乡复合型现代水稻产业园区,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共生。杜良乡现代水稻产业园,总占地面积6900亩,分三期开发,计划投资10.2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科技赋能,提升水稻种植效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农业生产向智慧型转变,更加彰显产业优势,提升质量效益。在稻田附近安装智慧农田监测系统,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对稻田进行全天候田地监控、环境监测、土壤检测、无害除虫,能够保证水稻的高产、优质、生态、安全。还可以使用手机APP直观的看出水稻生长管理情况,同时它还能准确监测温度、湿度,预测天气等影响水稻生长的各种外在因素,通过对这些农田信息分析,来指导水稻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另外,为保证科学种田和推广电子科技的使用,聘请农技推广员、种植专家,通过远程指导、田间指导、派驻专家等方式,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农民种植和管理,为水稻种植“保驾护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下一步,杜良乡将通过深挖农渔文化、立体养殖、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等发展潜力,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乡村振兴的新“稻”路。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