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兰7月18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莫河驼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其前身是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历经70年的发展,莫河骆驼场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风雨历程。”漠河驼场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声情并茂地向媒体采访团介绍着莫河驼场的过往经历。
张存虎讲述,70年来,一批批艰苦创业的老驼工、解放军战士、知识青年、部队现役干部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坚毅、顽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为西藏的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的建成及柴达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央广网发 滕萌 摄)
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境内,坐落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卡盐湖湖畔,展馆面积100余平方米,展陈有原西藏运输总队物品612件套。莫河驼场现保留有当年西藏工委驼运总队驼工们在筹备进藏期间所住过的千余孔窑洞遗址,建有70年代职工大礼堂1座,礼堂院内保存有修筑青藏公路所使用的胶轮大车、开发建设柴达木期间所使用的机器、工具等实物。
职工剧场(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据记载,当时在西藏运输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修筑青藏公路的筑路大军,60多年来,蜿蜒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藏区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当时驼队的驼铃(央广网发 滕萌 摄)
从1951年首次启程进藏运送物资,1951年-1953年间,前后3次进藏,近30000峰骆驼倒在运输途中,参加运输的三千多名驼工和战士,历尽艰难,洒尽血汗,一趟一趟,向西藏运输物资和数百万斤粮食。
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央广网发 滕萌 摄)
张存虎介绍,1953年11月,西藏运输总队从兰州运来两辆胶轮大车,从青海都兰县香日德出发,历时70余天,完成修筑青藏公路的前期线路勘查任务。1954年5月11日,刚刚完成运粮援藏任务的西藏运输总队1200余名驼工,又开始在世界屋脊修筑公路。经过7个月零4天的艰苦努力,于1954年12月15日打通了格尔木至拉萨120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
在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内,国家一级文物——一面边角有些残破、五角星比例不太规则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1951年8月上旬,独立支队的战士和驼工们一起横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首次完成进藏运输任务时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是历史上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也是历史上第一面挺进西藏拉萨的五星红旗。”张存虎说。
莫河驼场(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据了解,2019年,莫河驼场借助被列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的有利契机,定位“青海红色主题骆驼文化产业园”,围绕“莫河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骆驼文化休闲体验地”“农垦风情怀旧体验地”三个重点,以“驼工精神”为引领,以莫河骆驼场“历史演变”为主线,以“三大历史贡献”为核心,依托“农、牧、工、旅”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融合“农垦文化”等元素,谋划了“一廊统领、五区支撑”的功能布局,实现了以旅游业带动农、牧、盐业融合发展。
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央广网发 滕萌 摄)
近年来,莫河驼场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实物文物、历史照片和英烈故事,精心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展览展陈,着力把红色革命遗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充分展示红色革命遗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
重温革命先辈和驼工们的事迹精神,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筑就的“两路”精神和驼工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莫河驼场作为共和国第一个大型国营骆驼场,作为架起祖国内地和藏区儿女之间交流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已然成为全省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驼工精神”成为建设新青海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