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文化遗产遇上先进数字化,会发生什么神奇反应?

古老的文物承载着华夏灿烂的文明,透过它们,我们得以抚摸历史;与它们“对话”,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背后体现的民族精神。在深入了解“数字长城”项目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文艳充分认可了该项目的意义:通过数字化,长城的解说变得更立体、更综合了。

当古老文化遗产遇上先进数字化,会发生什么神奇反应?

来源:半月谈 2022-06-12 11: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古老的文物承载着华夏灿烂的文明,透过它们,我们得以抚摸历史;与它们“对话”,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背后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进的责任和使命。

“数字长城”效果图

当下,用数字技术为文保赋能已经成为了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数据采集、建立信息档案及数据库;数字化复原、重建、场景建模;沉浸式观展、云游体验……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加入为文化遗产插上了翅膀,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而将不断更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性地应用其中便是题中应有之义。

6月7日《传承创新铸就文保未来——“数字长城”形式探索》座谈会举办,与会嘉宾就“数字长城”中构造的场景交互性以及数字文化保护路径的实践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的探讨。数字文保为科技+文化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或将成为文化保护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移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让文物智起来、动起来,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孙爱东说。

数字化“云游”,让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云游文化”的概念越来越盛行,“云游博物馆”“云游故宫”“云游世界遗产”等等让人耳目一新。先进的技术和沉浸式的观感体验让不少人感慨:即使身临现场,也未必能看得如此真切。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古老的文物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日常,让大众得以共享文化之美。

座谈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荣雷谈到,数字化应用丰富了文博资源的呈现方式,线上云游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了浏览参观和学习体验的机会,让青少年可以走近文物资源、与文物对话,丰富知识,扩展视野。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基金会协同包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研究、保护专业机构共同推出的“云游长城”产品正式上线。

其中,在“云游长城”小程序里,用户可以体验到由游戏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这是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

数字vs现实长城对比

腾讯游戏研发部副总经理邓大付在座谈会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数字长城”的缘由和成果。通过“数字长城”,用户可体验长城修缮,在线体验修缮长城时需要经历的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砖墙剔补和支护加固等流程;还可以在游览过程中,收获包括长城排水口的分布、礌石孔、破损敌台、射孔、箭窗、刻字砖和敌台入口等等的知识点科普。

一方面极大降低了用户体验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用户在沉浸并互动式的体验中,感受长城独有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在深入了解“数字长城”项目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文艳充分认可了该项目的意义:通过数字化,长城的解说变得更立体、更综合了。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长城的数字和信息化都是非常不可或缺的。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杨三喜也认为:“数字长城”这样的数字文保项目,将吸引更多人关注长城的保护工作,也在不能够出门远行的时空背景下,满足了青少年课后探索学习的需求。

文物数字化,让文物得以“永生”

文物数字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文物信息准确记录的问题,让文物信息能完整地保存在数字世界里。通过激光扫描、程序化生成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技术优势让文物实现可永久保存、可持续再现,不仅为文物保护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也让很多缺损的文物借助数字化手段恢复了原本的光彩。

长城测绘图,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数字文保平台作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充分满足专业领域的需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哲如是说。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开展了20年长城防御体系研究、建立“明长城防御体系时空数据库”在国内率先构建“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理论、向公众呈现长城完整面貌,改变了“长城就是一道墙”的传统认知,并以明长城为主、自主实施中国长城的全线连续低空航测工作,目前已用二百万张高重叠率图像覆盖约5500公里长城墙体及其烽燧、堡寨等附属设施。

李哲提到,长城其实是可以很活泼地展现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展现沿线风光景色的美好,还可以基于上述知识体系、图像与三维数据挖掘潜在的遗产资源及其内涵价值,并用活泼、直观、新鲜的形式把长城的原貌复现给公众。

在云游长城产品中,基于天津大学的科研数据和腾讯地图产品的结合,用户可以清楚地知道明长城都分布在哪里,并且可以看到航拍的长城影像,让从头到尾看长城不再是一个梦想,将长城全线、全域的遗产及其魅力以数字化的方式直观传递给公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张剑葳也认为,以数字化作为一个途径,推动了在修缮中开展考古信息的提取,也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我们一直主张的一些文物保护的理念。

发挥数字化的中介优势

为传统文化传播拓宽渠道

“我理解的互联网+文保融合的工作,就是借助自身的数字优势,扩展保护的概念,延伸保护的版图,创造各种应用的场景,在年轻人活跃的数字端去扩展它的存在,让它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成为人们文化生活背景的一部分。动员更多的人来参与,是影响更久远、更深层次的保护。” 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谈到了数字文保更深远的意义。

当今时代,让年轻人走近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技术的赋能。从《唐宫夜宴》到《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再到“数字长城”,通过新鲜有趣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不为人知的一面,为之赋予当代的数字化表达,很好地弥补了文物在传播上的限制。在互动中讲好中国文物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文物、了解文物,进而喜爱这些文化瑰宝。

  “数字长城”制作过程图

团中央新媒体中心总监、全国青年委员肖健认为:只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让广大青年形成互动,才能吸引青少年来真正了解这些领域,才可能喜欢这个领域。传统文化中的美被充分挖掘,赋予当代的表达,激起现代年轻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是必然的,也肯定是可以成功的。

“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创造一个任意门,这样传统文化就有了更加奇妙多彩的打开方式,文化的发展也就有了动力十足的新引擎,沉积许久的文化才能活起来,被感受,被接触。” 新华社北京分社副总编辑乌梦达相信,让文物与文化遗产进入到数字化世界,才能赢得年轻人,才能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科技+文化,未来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可以说,在数字文保的新图景下,科技+文化的未来及其在教育领域方面的深入应用都值得更多探索和思考,也必定大有可为。

中国科协科普部基础设施处处长王大鹏认为,数字文保可以更好地在推广应用上来进行探索,比如说在服务青少年“双减”方面,可以设计一些面向青少年的课程内容,更多地把它应用到课外教育当中去。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任昌山处长也希望能够加快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改革,通过标准规范的引领来保障数字化的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

据悉,后续“数字长城”资产将置入官方学术机构、学术论坛、长城沿线博物馆等研究场景,成为长城保护、乃至数字文保领域的重要探索示范。腾讯也将与北京文物局合作,进一步尝试全面开放数字技术,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