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数字政府”建设探索,2021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经过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的建设实践,现已进入全面改革、深化提升阶段,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处于“神经末端”的基层政府,迫切需要更加贴合实际的政策指引,激发创新能力。
张家港作为县域智慧城市标杆,其数字政府建设之路颇具观察意义。日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组织全国12个公共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对张家港数字政府样本进行线上研讨。全国行政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钱学文受邀参会,发表对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探索之路的独到见解。
基层是政府创新的源头
“中国的很多创新来自于县(市)政府,因为它们是政策执行链条的末梢。”钱学文认为,县(市)政府最贴近企业和群众,最了解公众的需求,能够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因此,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强化线上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往往成为这一级的必然选择。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基层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决心,也不乏数字化的需求和场景。但是,数据资源和专业指导的缺乏成为基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更进一步的路障。
摸清数字政府建设规律 找准建设策略
钱学文表示,探讨数字政府建设需要分析过去、当前和未来(目标)政府的运作模式。过去政府的运作模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在前互联网时代成型并逐步固化的。可以说,直到现在为止的政府大部分运作模式、行为方式和运行规则,都并非基于网络化、数字化理念而成。
对此,钱学文从四个角度分析数字政府的建设策略。
一是从战略层面看。数字化是个长期的过程,需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在各阶段,需要有相应的要素来支撑,包括首脑(决策)的意志、环境(共识)的营造、规划(愿景)的牵引、理论(体系)的构建、技术的选择和演进,以及现在普遍缺乏的数字化文化。
二是从发展目标来看。聚焦“数字化为了什么,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什么”,明确当前的重点是服务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数字化就是要支撑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以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是从建设的角度来看。须把握数字化发展规律,运用经过验证的方法论来提高效率,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要区分愿景、概念和行动,防止用概念代替精心的设计,用口号替换扎实的行动。要逐步习惯于通过构建数字化模型来保持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对同一需求的理解一致,并形成知识积累,避免“重新发明轮子”。
四是从策略角度来看。要理性看待数据共享,着眼点逐步转移到对政府自身的数字化透视上来。实际操作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依托特定场景统一开发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架构,避免筑巢引凤的建设模式导致技术、业务不同步,造成“数据家家有、唯独平台缺”,实际业务无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场景。
数字政府应先立后破 持续完善
钱学文强调,数字政府工程面对的是政府这个超复杂的巨系统,因此必须先立后破。需要对现在、过渡阶段和未来目标进行架构,即数字化的描述,然后形成一系列过渡目标,持续优化完善。他认为,如果简单采用创造性破坏,很可能会出现断层并冲击现有的秩序。
针对基层政府对于创新的渴望,钱学文建议可尝试运用以下创新策略:首先,通过场景化应用检验、优化、迭代升级、扩大应用面、发现新需求、迸发涌现性、形成新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业务和技术是无法分开的,更为关键的是,场景化的应用不能只是对当下的数字化包装。投入开发的场景不需要太多,但应在改革的范畴内纵深推进。其次,要充分考虑数字化规则的建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取代现行的许多非数字时代制定的规则,避免长期让身体来到数字化世界而头脑停留在非数字化状态。
最后,钱学文指出,既然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战略,就需要有长远的考虑,以及对于从当下到未来这条路有一个综合的判断和规划。“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策略,也是变革时代理性的选择。随着发展到一定成熟度,具备了从战略上全面衡量一种变革的深层次需求,政府就逐步具备了设计变革的条件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