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指出:双师课堂是在空中课堂基础上的深化,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革为名师团队支持下新型教学场景。
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利用优质师资资源让不同起点、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如何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提供助力?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索、实践,五一教育集团借力“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施方案”的契机,在近三年一体化办学积累的总分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在集团陈姗校长、张育红副校长和分校执行校长张雪刚的高位引领下,在教学处的整体统筹下,在“classin”公司和学校电教部门的技术助力下,在总校分校项目核心组全体老师的深入研究下,经过频繁、高效率的对接,集体研究备课,多次技术培训和调试,4月25日上午,五一教育集团“双师课堂”研究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双师课堂分为两个阶段推进:一是录制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知识点的优质微课,推送给全市各学校各学科教师;二是以有基础的区或校为单位采用同步直播方式实施,远程名师和班级辅导老师“1+1”分工协作,线上主讲,线下答疑。
最终提取全市名师教学经验智慧形成“线上名师”标准服务,从备课、教学环节提供模块化产品,全流程支持“线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使线下教师眼界极大开阔,能力、素养极大提升,教学实效极大增强。
本次“双师课堂”,由总校五年级组郝志文老师主讲,分校宋丽丽作为联席教师,两位老师借助“classin”平台,带领五3班和五5班的学生共享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共同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
课堂伊始,总分两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会面和互动,两班同学对新颖的课堂方式,初次见面的新学习伙伴兴趣满满,学习热情高涨。正式入课,郝老师关注两班七十余名学生,充分给予两个班级学生表达和互动的机会,孩子们在你来我往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课堂展示环节,总分两校学生自信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主动相互评价,打破了空间的隔阂,尽情享受高效课堂的滋养。
课后,总分备课团队继续利用平台开展了教研,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反思不足,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节“双师”课的效果如何?教师们这样说:
总校五年级教研组长金旭老师:感谢学校能把这个研究机会和展示平台交给我们年级。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了怀分孩子们的风采,感受到了怀分宋老师日常对学生扎实的培养。今天的第一次实践给我们的研究开了个好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学科毕文冉副主任:以前总分交流过程中,无论是总校送课,还是分校观看研究课直播,更多时候都是老师在学习,而后自上而下地应用,将理念和策略传递给学生。“双师课堂”不仅实现了优质师资资源的共享,让教师团队集中力量化解难题,更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了链接和互鉴的纽带,让我们的学生们在优秀教师的启发下,与另一个空间甚至是不止一个班级学习伙伴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充满新鲜感。
总校主讲郝志文老师:感谢学校提供的机会和平台,感谢团队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今天的第一次实践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同时对两个校区学生关注力度的把握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双师课堂”要兼顾两个班学生的生成,所以在时间把控方面我也还有提升和优化的空间,我也将继续努力,期待更好的效果!
怀分联席宋丽丽老师:“双师课堂”与以往课堂有很大不同,高科技让我们分校的学生也能享受总校优秀教师的授课,同时,学生之间课堂上思维的碰撞留给我班学生更多深度思考,找到差距,从新让我们班孩子找到新的努力的方向和榜样。
项目组核心成员王诗怡老师:非常荣幸作为项目核心组的成员参与研究,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同时就在思考如何完善和优化我的学习活动设计,利用平台的交互性更充分的调动两个班级之间的生生互动,增强参与感,让学生能更加享受课堂。
学生们学到了什么?两个班级的学生这样说:
五一怀分五5班吴艺锣: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总校的郝老师以及五3班的同学们共同学习,在课上我听到总校的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非常丰富,在讲故事时用的恰到好处,我要学习他们学以致用的本领!
五一怀分五5班寇紫涵:“双师课堂”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很新奇,相隔七十公里的两个校区的同学能共上一节课。在课堂上总校同学回答问题时很完整、全面,让我很受启发,他们表现出来的自信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五一总校五3班王炫炫:今天我们班和怀分校区的同学们一起上了一节新颖的语文课,用云端连线的方式共同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短短40分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交流、分享体会、互动表演。我们和怀分校区的同学们虽然不在一个课堂,但是通过线上的方式,大家加深了了解,活跃了气氛,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知识点。
在“双减”背景下,“双师课堂”这一阵地的建设会成为五一教育集团新的研究方向,我们也会致力于实现双师的常态化应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质量,不断深入研究“双师课堂”更多的可能,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使课堂焕发更多生命的活力。(王初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