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成功实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27 16:3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4-27 16: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以前俺们这儿的河里垃圾到处都是,水还臭,尤其是夏天,臭得站不住人,现在河宽了,水也清多了,路、桥都是新修的,树、花儿都栽上了,跟公园一样,咋看咋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行政村杨庄自然村村民武明君说。

杨庄村之所以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卧龙区近年来把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狠抓落实的结果。

2020年初,卧龙区入选水利部、财政部全国第一批55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2021年4月更名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之一。项目总投资4.65亿元,涉及卧龙区潦河坡、谢庄、蒲山、石桥和龙王沟风景区等5个镇(风景区)41个行政村,治理面积17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11.24万人。这一项目是近两年来省、市重点水利工程,也是卧龙区历年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属于“国字号”工程。

谢庄镇掘地坪村南河与东河交汇处

项目开工前,卧龙区委区政府便提出了打造“全省第一、全国示范”的目标,制定了“四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成立高规格项目指挥部,涉及的五个镇(风景区)也分别成立了分指挥部,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职责。

蒲山镇梅河游园

2020年8月,项目正式开工。从水系连通到河道清障,从清淤疏浚到岸坡整治,从人文景观建设到长效管护,项目建设任务繁杂而艰巨。卧龙区坚持规划先行,把项目建设同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提高前瞻性科学性,高质量编制设计规划方案。按照“因地制宜、乡土特色、河道原貌、生态保护、河塘连通”原则和“蓄水成景、汛蓄涝排、细水长流”的设计理念,充分征求沿线乡镇、村组群众和乡贤意见,优化调整设计方案,让规划更接地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边建设边优化的思路,合理设置公园游园、栽植乡土树种、建设生态驳岸,绝不生搬硬套。据统计,该项目共栽种本地各类乡土树种2万余棵,种植各类月季12万余株,在弘扬当地原汁原味特色文化的同时,又大力支持了月季产业发展。

龙王沟风景区小寨河吉庄游园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工,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四项措施,治理河道20条116.65公里,连通水系4处,实现泗水河、麦河等5条河水系连通、水量互补。通过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防污控污、景观人文工程四项措施,打造了“来水能引、降水能蓄、沥水能排、旱涝能调”的农村水网新格局,构建了如石桥镇杨庄自然村、蒲山镇周湾村、龙王沟风景区吉庄村、潦河坡镇道士庄村、谢庄镇掘地坪村等一系列“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再现了碧水环流、沟岸常青、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光。

治理后的泗水河科圣大道上游

通过治理,项目区域内河流畜禽养殖直排污水口处理率达到90%以上,水质达到Ⅲ类功能要求,河道水质达标率85%,真正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谢庄镇徐庄河

下一步,卧龙区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足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战略,强化项目整体带动效应,促进月季、艾草等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张雨帆 曹燕彬 李琛 陈楚北/文图)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