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黄德节数十年潜心钻研古建筑修复城市记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12 15:3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4-12 15: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就时代文化,敬畏生态文明,全面保护好民间艺人传承,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其他领域,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印记,留给后人观摩。古代建筑工匠师黄德节认为,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时代之一,其建筑独具一格,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研究资源,工匠使命承载着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以及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黄德节1969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巿点头镇的一个农村家庭。14岁那年,他跟随父辈等民间工匠,专注学习传统建筑的鲁班榫卯大木结构,19岁拜师国家级大师左国保先生,成为左国保的关门弟子之一,不断钻研中国最鼎盛时期唐宋传统古建筑技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庞大的飞檐格外引人注目。要想成就如此恢弘大气的屋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结构——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它曾简约,亦曾繁复,经历过兴盛又黯然衰落。它为时代所影响,也映照着历史的断面静观世间风尘。它藏匿于华丽屋檐下的默默无语,斗转星移间支撑中国古典建筑历尽风雨沧桑。斗拱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象征。

黄德节的个头不高,却心智高远,装载着雄踞庙堂的志向。四十年来,黄德节一直守心守艺,在心中建设着千年不到的雄伟建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黄德节带着他的团队相继承建修复了众多民间古建筑工程。福建福鼎八景之昭明寺、资国寺,福州五大丛林之西禅寺,太姥山金顶寺等无不浸透着他们智慧的汗水,赢得了广泛的美誉,彰显出民族的自信。

黄德节还曾经带着弟子们东渡扶桑,勘察在日本留存的唐招提寺、建长寺、浅草寺等著名唐宋风格建筑,通过改良与创新,沿用到所承建的项目之中。

仁寿寺位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禅城,佛山,仁寿寺是当地的代表性寺院,2018年迎来新一轮改造。

仁寿寺的大型仿古建筑样式丰富,中轴线的建筑全部是仿唐木结构。当地政府及寺院方等多次深度考察后,决定邀请黄德节担任仁寿寺木结构部分承建工作。黄德节携民间匠师几百人,在仁寿寺苦干数年,终将仁寿寺的木结构部分呈现给大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到佛山研讨时一致认为,“在国内同类寺院中,仁寿寺大雄宝殿使用的材料最好、单体最大、工艺最精”。

黄德节认为,全国人民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愿望,国运亨通,人民富足。这种强盛,应该有一种中华精髓的传承古文明建筑来表达,方能展现大国胸襟、民族情怀,这种建筑应该有盛唐建筑血脉的继承,融合当代精神的创新,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筑梦。

黄德节说,我国古建筑的辉煌是每一代劳动人民充分运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作为当代工匠,一定要传承古建筑的建筑理念和科学依据,建造起让后人倍感骄傲的建筑,让中华民族的悠久工艺和历史文化再续千百年的辉煌。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