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金融帮扶形成“湖北丹江口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样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01 17: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4-01 17: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寿充分发挥保险主业优势、以投资帮扶建立造血机制、探索生态资源效益转化机制,筑牢防止返贫堤坝,扩大帮扶效应,提高资金效率,加快生态资源效益转化,在定点帮扶县湖北省丹江口市构建起中国人寿特色的普惠金融帮扶机制,打造金融帮扶“湖北丹江口模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新样本,即以金融专业能力为核心,以面向定点帮扶县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保险、投资、信贷等多种手段为配套的帮扶机制,推动丹江口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构建保险防返贫工作机制 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中国人寿与丹江口市结对帮扶以来,充分发挥金融专业特长,以多种金融业务手段助推丹江口市成功脱贫摘帽。自结对帮扶以来,中国人寿每年为丹江口市9万余名特定人群购买人身意外伤害和大病补充保险;为丹江口市3万多户农户等困难家庭提供房屋家财保险保障;为丹江口市7000多亩核桃、柑桔提供特色种植保险。保险帮扶在丹江口全面开展,其兜底保障功能较之政府救助更为稳定和精准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2021年,中国人寿投入356万元,用于丹江口市防止返贫保险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在丹江口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地区所有二级及以上共计85家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结算,通过跨机构和行业合作、资源整合、环节优化、数据共享等方式,建立政府+商业保险+医疗机构的“政商医”三方合作平台数据互通,患者出院时一站式即时结报,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建立投资造血帮扶机制 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中国人寿以提档升级扶贫产业基金为抓手,增强丹江口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021年,中国人寿将脱贫攻坚期间创设的“国寿丹江口绿色扶贫产业基金”升级为“国寿美丽乡村(丹江口)产业基金”,延长基金存续期,加快市场化转型,优化出资人结构以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基金扶持的“国寿丹泉”产业项目,充分利用丹江口的水资源,借助中国人寿自有电商平台,累计销售“国寿丹泉”超2000万元,成为中国人寿金融帮扶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

同时,中国人寿积极推动产业基金走出丹江口,成功跟投内蒙古乌兰察布风电项目、“京一根”粉条加工项目,所得收益继续用于助推定点帮扶地区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基金“造血式”帮扶功能。

截至2021年底,中国人寿产业基金落地签约项目5个、投资金额4800余万元,以基金投资方式帮扶落后地区产业发展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创设贷款担保基金 形成金融帮扶效应放大机制

中国人寿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金融帮扶政策为导向,在丹江口市创设了“国寿扶贫带动型贷款担保基金”普惠型金融帮扶模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丹江口市的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中国人寿在丹江口市共计投入450万元作为贷款担保基金,可撬动广发银行和当地农商行共计2250万元贷款,帮助丹江口市小微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目前该基金在业务良性运行的条件下,贷款偿还释放出的担保额度可循环使用,持续为乡脱贫增收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开展森林碳排放交易业务 探索生态资源效益转化机制

目前,碳排放交易制度在我国已渐趋成熟,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已设立,这一以经济手段促进减排和固碳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发展滞后但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有效实现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丹江口市位于秦巴山脉,境内山多林密,生态环境优越。中国人寿顺应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趋势,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牵线搭桥,向丹江口有关部门宣导、讲解交易制度,引入相关机构,洽谈协商合作方案,促成森林碳排放交易业务落地,推动当地积极融入绿色振兴大趋势。

解码国寿帮扶“方法论”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间”

脱贫地区也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的地区,中国人寿通过在丹江口市开展面向乡村、面向基层的普惠金融服务业务,为在脱贫地区推广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更好地推动产业振兴。有效促进生态资源效益转化,借助金融帮扶力量,有效推动脱贫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价值实现,不仅让脱贫地区收获生态资源带来的现实效益,还可促使百姓在预期经济利益的引导下,更积极保护绿水青山。

万物复苏春已至,乡村振兴正当时。中国人寿将继续发挥金融保险功能作用,以高质量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为抓手,以更大的资源投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更贴心的温暖服务,为全面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贡献国寿力量。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