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邮票促进中外交流,微拍堂上的小小邮票记录时代变迁!

2022-03-15 10: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集邮事业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说是全民集邮,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集邮人数达到了上千万人,可以说是收藏中最火爆的一个种类。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每一枚邮票都被精心设计过,翻开一本本集邮册,一件件历史大事跃然纸上。

于小帆店铺的邮票

但网络的发达逐渐取代了需要漫长等待的书信,同时也慢慢将邮票和一些人的记忆埋在了时光的尘土中。看着这些邮票,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想起过曾经收到过这么多信件?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邮票

作为国家名片,中国第一张邮票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到现在已有144年的历史,作为和邮票相符的集邮,也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千禧年之后,邮票消耗量越来越少,人们使用邮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几乎用不到邮票了。

但作为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邮票却没有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失,反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收藏届的“稀罕玩意儿”。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于小帆就成为了这个集邮浪潮中最有代表性的人,他在微拍堂上足足开了7家店铺,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外邮交易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微拍堂上的“邮信之欧罗巴”。

“邮信之欧罗巴”店铺

欧罗巴,取自欧洲大陆的全称“欧罗巴洲”,从店铺名也可以看出于小帆的店铺主要经营的是欧洲邮票。

邮票在手,从爱好变成了事业

2004年,刚刚毕业的于小帆走到了人生择业的岔路口。因为喜欢旅游,他曾走遍祖国大好河川,也经常探访海外,去感受异域风情。

于小帆说,他的人生就像一枚邮票,走遍了世界。几经周折,于小帆这一枚“邮票”漂到了他的驿站——青岛。没时间去想下一站,他也来不及想下一站,既来之,则安之,“此心安处是吾乡”,于小帆在青岛定居了下来。

于小帆在山东青岛一家旅行社任职,工作上,他全身心投入,只有在业余时间,他才拓展自己的爱好。在他的老家山东威海,相对于那些大众爱好,邮票只是冷门,但是这个冷门,在青岛这个国际海滨港口城市,却有一批领军人物和巨大的市场。他们集邮收藏成体系,并且有一个流通市场支撑。正是这样的原因,让他更加坚定留在青岛,发展自己的邮票事业。

2014年,于小帆去欧洲旅游,顺道去采购一些国外的邮票。经过观察和比较,他惊奇地发现,外国邮票不仅美观而且相当便宜,但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通过邮局或者旅游景点小摊贩进行售卖。

“邮信之欧罗巴”店铺拍品

而这些邮票在国内收藏市场,却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举个例子,我在欧洲1元人民币买的邮票,在国内可以卖到5元钱。”于小帆兴奋地介绍道,作为邮票爱好者,他深知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于是这趟出游,于小帆成了一名邮票背包客,购买了大量高品质邮票回国,再在青岛邮票市场上转售,一趟下来,利润丰厚,不仅赚回了一趟两三万的出国费用,还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之后,于小帆又多次辗转欧洲各国,在当地采购了大量价低质优的邮票,慢慢在国内发展出了自己的事业。

中欧班列开通,以“邮”为媒促进中外交流

2011年3月,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了中欧班列创新发展的序章,同时也打开了外邮市场,于小帆不再需要从欧洲“人肉”背会邮票,而是开始借助中欧班列采购欧洲邮票,无形之中还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我做足了功课,别人选定的方向,我再参与进去,意义不大。别人没有选择的方向,我去突破,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于小帆说,选择外邮这一方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一开始有很多难点要突破,但中欧班列的开通彻底解决了他的烦恼。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的广泛辐射,让于小帆尝到了甜头。

解决了渠道采购问题,销售问题成为了又一个拦路虎。此前,于小帆主要做私域为主,以圈内的集邮爱好者作为一个流通市场,但这样的销售方式也有一定的瓶颈,无法获取更多潜在用户。

2019年,于小帆接触到了微拍堂,通过了解,他发现在微拍堂上都是高质量的收藏用户,相比其他电商平台,垂直度和专业性更强,更重要的是,邮票作为一个小众爱好在微拍堂上却是主营品类,并且聚集了不少集邮爱好者。

于是,于小帆开始在微拍堂上学习开设店铺,并通过竞拍和直播的方式来吸引专业的集邮爱好者。

于小帆在微拍堂上直播讲解邮票

外国邮票在国内舞台上一直广受关注,但此前缺乏一个线上交流平台,微拍堂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白。

而于小帆也没想到,微拍堂上直播效果这么好,客户群也很专业,相比于他之前在线下交易邮票,微拍堂上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0%以上。

一年下来,以“邮信之欧罗巴”为代表的7家店铺每个月需要卖掉1个大集装箱的邮票,还带动了一大批从业者到微拍堂开店。

2年前,于小帆还是一个人,现在他的团队已经扩充到了10个人,分别负责采购、直播、运营等。

  “邮信之欧罗巴”部分团队成员

目前,于小帆掌握了70%的国外邮票的货源,疫情期间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的店铺也坚持直播,分享邮票差异和文化。

“一张张邮票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时代故事。邮票是历史变革的见证者;是当时发生历史事件的窗口,非常又纪念意义。”于小帆说,“我们也与时俱进,开发了邮票盲盒,有100元、200元、500元的形式发售,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于小帆说,希望和微拍堂能紧密合作,让邮票让更多人喜欢。

接下来,他还打算到杭州微拍堂总部访学,他说,微拍堂打开了他一方小天地,同时也让他看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希望能和更多专业的人一起学习交流,把邮票事业做到全世界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