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建安新农民

近日,记者奔赴许昌建安区,感受疫情之下建安农民从容笃定的生活、创业收获的喜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马丽今年39岁,她家今年种植烟叶20多亩,净收入七八万元, 她于8月份带着村里50—60岁的婶子、大娘一起就近找活儿干,最终,在附近的利丰草莓园实现了再就业。

乡村振兴路上的建安新农民

2021-12-30 14: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河网讯 近日,记者奔赴许昌建安区,感受疫情之下建安农民从容笃定的生活、创业收获的喜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马丽:就近就业既增收又安全

榆林乡西吴庄村的马丽在附近的利丰草莓园打工,不仅自己挣钱,而且带着同村20多个婶子、大娘一块挣钱,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降低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马丽今年39岁,她家今年种植烟叶20多亩,净收入七八万元, 她于8月份带着村里50—60岁的婶子、大娘一起就近找活儿干,最终,在附近的利丰草莓园实现了再就业。

当记者问起在利丰草莓园的收入时,马丽说:“刚来的时候,我也跟大家一样,浇浇水、除除草,一天80元。后来,老板觉得我干得好,就让我当了小组长,一天120元。这不,10月份,我又升任生产管理员,现在一天200元,这个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

马丽表示,就近就业是她2021年最正确的选择之一,既响应了建安区委、区政府的防疫号召,又不耽误赚钱,今后还将继续带着大家一起务工、一起赚钱。

刘景学:社区工厂里月收2000元

刘景学今年48岁,苏桥镇滹沱村人,患有先天性残疾,家里3口人,妻子在家务农,孩子在学校读书,生活压力比较大。

2019年,在苏桥镇党委和滹沱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刘景学在该镇南村社区工厂——许昌泓昌电子有限公司实现了就业,主要从事电子插件工作。“我是南村社区工厂的第一批员工,当时,扶贫干部让我来厂里上班,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啊!”刘景学一边工作一边说。

每天早上8点,刘景学经过厂区管理人员测温、消毒、登记等一系列防疫流程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挣钱和顾家两不误,我很知足,更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刘景学高兴地说。

王书章: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王书章是艾庄乡鲁湾村的一名保洁员,每天在村保洁一线忙碌。他是出了名的细致人,路边杂草拔得干干净净,道路清扫得几乎找不到一粒小石子儿,垃圾桶擦得锃亮。

近年来,鲁湾村持续加大投入,连年开展清坑塘、除杂物、种果树、拆危房、修道路、造景观等环境治理活动,把荒宅变成了花园,把荒地变成了游园,把荒园变成了果园,打造了整洁、美丽、文明的人居环境,从源头上减少了病菌滋生传播,对防控疫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20年,鲁湾村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村”。

张卫东:面向市场种好大棚蔬菜和水果

张卫东是河街乡柿张社区党支部书记和该社区产业扶贫基地负责人。今年,他新种植的2棚火龙果,是从台湾引进的新品种,口味甘甜,花青素含量高,还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感冒风险。11月份,他又种植了1亩水果萝卜,以每斤2元的价格销往北京、海南等地,很快销售一空,收入6000—7000元。

当下,在柿张社区产业扶贫基地,绿油油的蒜苗、水汪汪的芹菜、红彤彤的草莓,一片丰收景象。张卫东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产业扶贫基地有15座大棚,蔬菜、瓜果都在成长期,春节期间可以集中上市,保证市民吃上新鲜、放心的蔬菜,这也是俺的新年愿望。”

目前,建安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致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谱写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新篇章。(李海峰)

(张馨予  审核 :新闻总值班)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