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部署以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重点围绕省、市“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主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压增责,网格化、清单化、责任化全域推进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高位推进,扛牢一方责。县委县政府高点站位,精准把握中央和省市精神,坚决落实好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扛起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政治责任。一是迅速落实。11月26日,省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电视电话动员会召开后,淮滨县迅速召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动员部署会、五人小组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夯实责任,扎实推进整治工作。二是健全组织。及时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集中整治行动工作专班,统筹全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相继成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个专项工作专班,每个专班由一名县处级领导担任指挥长,分别负责农村环境、县城区环境、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强化措施。根据省市方案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制定印发《淮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淮滨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专班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六清”综合整治提供抓手和支撑。自11月26日以来,多次召开动员部署会、观摩推进会、专班专题会、推进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反应的敏锐性、判断的前瞻性、决策的精准性、措施的针对性。
二、齐抓共管,织密一张网。坚持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高标准、严要求、真行动,织密全民参与网,迅速投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网格化布局。坚持领导带头、块抓条保、压实责任、分包到人,建立了县、乡(镇、办事处)、村(社区)、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实行县党政领导责任分包制,将全县划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包含2-3个乡镇,19名县处级领导包片包乡,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天天盯、日日督;每个乡镇再将辖区划分3-5个小片区,乡镇主要领导担任小片区长,调配资源,解决问题,亲自抓、亲自问。乡镇机关干部包到村,同吃同住同干,帮助所包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落实。295个村(社区)根据任务轻重和区域大小,合理划分若干网格,由“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明确一名管理员、卫生员、监督员,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各个肩上担责任,形成上下贯通、高效有序的攻坚指挥体系。二是结对化助力。县处级领导率先垂范,每天到联系包保的乡镇督查指导,研判问题。19个乡镇和19个联系乡镇局委向县委县政府递交军令状,明态度表决心。94个县直单位帮扶结对94个环境整治重点村,主要领导带队入包村庄,给物、给钱、给力,单位干部职工自带工具,一线参与环境整治,对老弱病残农户,重点帮扶,帮助整理房前屋后人居环境。三是专业化实施。从2018年开始,县里每年投入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两家保洁公司,承接全县农村垃圾清运,按照定人员(机械作业车辆)、定区域、定时、定岗、定责、定标准、定奖惩的“七定”管理原则,全面实行由保洁公司(行政村)领导、片区检查管理人员、保洁作业人员组成的三级联保责任制,将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角落、路段、作业人员和责任领导,实现环卫作业和管理“无盲区”。共配备保洁员5360人,配置垃圾桶3.3万个,配备保洁车辆1752辆,大型垃圾转运车辆44辆,垃圾中转站15个,洒水车16辆。四是督导化跟进。成立14个环境集中整治督导组,通过明察暗访、受理举报、领导交办、专项督办等多种形式,每天入乡入村入组实地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乡镇,限期整改,确保督查全覆盖、无遗漏,显效果。每天编发督导通报,通报问题到点到事到人,倒逼乡镇和县直结对帮扶单位,形成荣辱与共责任共同体。适时开展督查“回头看”,对存在问题较多、督查交办问题未整改的,作风监督组及时跟上,确保工作问题、作风问题双提升。截至目前,已编发督导通报25期。
三、统筹推进,上下一盘棋。全县上下围绕“六乱”“六清”整治工作,同心同向同行,树立一盘棋思想,接续发力推动综合整治工作走深走实。一是澄清底数。乡村两级围绕“六乱”“六清”整治内容,组织人员开展拉网式、全方位排查,全面摸排澄清问题底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按照“网格化、清单化、责任化”要求,分门别类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确保责任到人。共摸排问题583695个,其中“六乱”类问题321032个,“六清”类问题262663个。二是突出重点。坚持全面综合整治,不留盲区;突出工作重点,集中突破的总思路。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区、高速出口至县城区域、国道省道沿线区域、县道沿线区域、其他重点区域(旅游景区、湿地保护区)等“五区”,突出抓好路边、街边、村边、屋边、水边等“五边”,严格按照工作标准,集中整治,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三是强化引领。合力攻坚,打造一批亮点和样板出来。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提质城区环境,整治好街道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街容街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消除卫生死角。结合乡村镇示范区创建,抓好兔子湖和洪河湾两个示范区全面整治提质,确保率先实现“四起来”。结合示范村创建,每个乡镇(街道)打造1个行政示范村(社区),每个村(社区)打造2个示范自然组(小区),示范带动其他村、组整治提升。截至目前,共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社区)30个,重点整治示范组305个。四是聚焦民生。坚持规划引领,在全面完成村庄分类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每个村庄的发展方向,完成所有村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达到应编尽编。扎实推进全县农村户厕改造工作,累计投入户厕改造资金7473万元,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3万户;高标准完成89个整村推进村改造任务;成立改厕后期服务队274个,配备后期管护人员1046人,配备粪污抽运车48台;适时开展户厕问题“回头看”,摸排问题26128个,已全部整改到位。着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22家专业治污企业深入16个乡镇274个行政村排查需治理坑塘沟渠污水水体5436处,已全部得到治理。同步推进乡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投入资金9806万元,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4个,铺设污水管网71657米,实现所有乡镇府所在地污水处理全覆盖。五是加大投入。县财政每年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费列入预算,今年又追加经费400万元,并设立阶段性奖励资金,对先进乡镇(办)、村组进行奖励。县直结对单位包乡包村,出钱出力,分别每村助力1-3万元不等,帮助乡村集中整治人居环境。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434万元,投入大型机械9278余台次,整治乱倒乱扔137091处,整治乱堆乱放41684处,整治乱搭乱建12569处,清理违章建筑6250处,清理河塘沟渠4705处,清理残垣断壁7327处,清理居民门前杂物97587处。
四、宣传造势,凝聚一个调。充分发挥宣传喉舌作用,用宣传凝聚人心,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强大合力。一是喇叭天天响。县融媒体中心及时录制宣传音频资料,各村组在避开学生上学时段、群众夜晚休息时段,不间断播放。村组干部、包村干部、乡镇干部通过广播、喇叭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群众参与整治活动。宣传车定时段定路线,日日进行巡回宣传。二是标语处处有。各村民组在入村显眼位置、文化广场、公示栏等处刷写、张贴、悬挂宣传横幅标语,让群众抬头能看到、侧耳能听到,做到铺天盖地、家喻户晓。三是宣传户户到。乡村党员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登门入户,一户一户走访,一户一户宣传,讲明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内容,指出农户“六乱”“六清”存在问题,引导农户积极整改,养成讲卫生爱环境的新风尚。四是媒体全发动。县融媒体中心要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今日淮滨报、“两微一端”、抖音视频号等媒介,开展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各乡镇(办)各单位、村组要利用微信群、视频号等进行社会动员,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共悬挂宣传横幅1382条,刷写固定标语6236条,出台宣传车辆7244台次,发动干群参与348718人次。
五、健全机制,注重一个常。坚决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全面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一是建立“干部包街、党员包户”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村民包门口”的工作方式,建立网格台账,构建“乡镇—村庄—农户”层层压实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覆盖。二是建立村规民约,开展农户评选活动。每月评选“洁净庭院”,每季度评选“洁净家庭”,每年评选“最美家庭”并挂牌,在宣传栏进行公示;评选结果动态管理,对于排名下降、不达标准或出现问题的,予以降低等次或摘牌等处罚,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形成常态化机制。三是建立观摩、例会、调度、督导、考核、排序、通报等工作机制。实行一天一督导一通报一排名,三天一调度,一周一例会,每月一观摩一考评一奖惩,制发红黑榜,颁发红黑旗,纪实红黑本,实行奖优罚劣,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四是建立村民自评、村组互查工作机制。建立村规民约,压实门前三包,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卫生综合评比,每家每户、各村组之间通过查村容村貌、组容组貌、户容户貌互评互比,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良好机制。
(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