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尉氏洧川镇:豆腐协会释“潜能” 乡村振兴添“动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13 12:3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2-13 12: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13日上午,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花桥刘村北侧的老浆豆腐生产基地大门口,只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洧川豆腐制作技艺”的大红标志引人注目,其豆腐清香飘逸……

近年来,尉氏县洧川镇党委、政府认真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理念和生产经营思路,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豆腐协会“潜能”,积极引领群众发展壮大豆腐生产规模,走上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据悉,洧川镇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老浆豆腐”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民间传统手艺,其特点为以豆香、瓷实、筋道等(人称“称钩豆腐”),倍受大家喜爱,煎炒豆腐、热白豆腐、羊肉烩豆腐等,已成为名扬四方的传统美食和“文化名片”。 

在全镇最大的豆腐加工厂(尉氏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工作,从选豆、泡豆、磨浆、点浆到压块成型等10多道工序有条不紊,市级非遗传人刘军献从事豆腐生产40多年来,每天都亲自在生产线上忙碌地把好技术关、质量关。 

“俺家做豆腐到孩子他爸刘宝龙这一辈都是第五代啦,镇里成立的豆腐协会,经常帮助每个厂家督促指导工作、检查卫生,组织开展生产环境和质量评比,使各车间的生产环境卫生、经营条件和销售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也由原来的作坊式变成了企业生产式……。”该镇豆腐生产车间技术员刘欢乐呵呵地说。

“咱明天上午9时前给郑州一超市发过去1000公斤豆腐……因为近邻双洎河、水质良,生产出来的豆腐光滑、细嫩,客户普遍反映口感好,所以都愿意采用这里的豆腐……”在当地一豆腐产业负责人这样说道。

除此之外,该镇常湾村,也是这里有名的豆腐村,历史上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做豆腐,该村村民常秀红今年57岁,是家里第四代做豆腐的县级非遗传人,他从12岁开始在家里的豆腐作坊随着父母做豆腐,自己的儿子也跟着学会了手艺,做起了豆腐……

目前,全镇豆腐生产厂家已由原来的2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50余家,年产值达600余万元,豆制品发展已成为这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举措,且每年到这里品尝“羊肉烩豆腐”的食客不少于5万人次,从而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增添了“动力”。

(图片由中共尉氏县委网信办 王水田 刘 勇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